这里原本不具备蔬菜种植条件,然而却成为“菜都”寿光的新典型——
一个盐碱地村庄的无土栽培实验
阅读提示
4月20日,第十八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在寿光开幕。展会上,一批无土栽培蔬菜的科技成果纷纷亮相,展示了寿光蔬菜产业的独特魅力。山东省寿光市是全国闻名的“菜都”,而在寿光北部靠近渤海湾的地区,受到土地盐碱化的影响,却有不少村庄无法种植蔬菜。如今,位于羊口镇的南木桥村,凭借着无土栽培技术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蔬菜产业发展道路,成为了寿光的“新典型”。
本报记者吕兵兵 韩超
见习记者蒋欣然
4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南木桥村,一排排蔬菜大棚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金光,隐约还能看到棚内绿油油的蔬菜。村民马伟三告诉记者:“建一个这样的大棚,加上无土栽培用的基质,总共花费17万,用不了两年就能都收回来,一年纯收入十来万没问题。”去年,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来到这里,调研无土栽培西红柿的发展状况,称赞南木桥村用18年的探索和实践,为“在盐碱地上种大棚”找到了成熟道路,要将南木桥村的经验在寿北盐碱地地区大力推广。在农业科技全球领先的“菜都”寿光,产量、品质、效益突出的蔬菜基地数不胜数,而南木桥村的无土栽培经验独树一帜,如今这里的西红柿在市场上,要比寿光其他地区的还贵,领先优势开始显现。
先天不足难弥补无土栽培找出路
“2000年以前,咱村里的老百姓在这片咸水地上只能靠天吃饭,生活十分困难。”南木桥村党支部书记李本兵回忆。那个时候,全村人均年收入只有不到一千元,而与此同时在寿光南部的乡镇,已经搞起了设施蔬菜,人均年收入破万的不在少数。
据介绍,南木桥村由于靠近渤海湾,浅层地下水受到影响含盐量升高,地表无法生长任何经济作物。盐碱地按照酸碱度指标可以划分为5级,其中最为严重的1级地几乎无法种植任何作物。而南木桥村的耕地质量则是盐碱2级,只能种植极少数的耐盐碱作物。因此,村里的4800亩土地,绝大部分种植棉花,还有为数不多的小麦和玉米。
“耕地的土层薄,盐水层高,再加上离市区比较远,没有任何优势资源,我们当时十分落后。”1998年当选村支书的李本兵,刚一上任,改变村里的面貌成了他和班子成员的头等大事。为了增收,他们先后试种苜蓿、冬枣,但效益都不好。
几经尝试,加上考察寿光其他村镇的情况,村两委认清了形式:在盐碱地上无论种什么都不会改变欠收的结果。只有依托寿光的蔬菜产业优势,摆脱土地的束缚,探索用无土栽培的方式,在盐碱地上种大棚,才能从根本上找到致富道路。
“建设大棚需要资金、需要技术,但最需要的是坚定全村人的信心。”李本兵说。为此,村两委决定:班子成员、党员一定要起带头作用,承担风险,率先把大棚建起来。2000年,第一批种植无土栽培蔬菜的村委班子成员、党员向信用社贷款一百万元,在村里建起了四十个大棚,采用无土栽培试种西红柿、黄瓜、辣椒等等。这场轰轰烈烈的无土栽培实验拉开了帷幕。
选准基质是关键营养配比要跟上
要搞无土栽培,技术上必须有过硬的支撑。南木桥村除学习现有的无土栽培经验外,凭着自主的试验和摸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种植管理方法。南木桥村将大多数大棚种上了番茄,潜心钻研无土栽培西红柿的技术。
无土栽培首先要解决基质的问题,能用于无土栽培的基质种类很多,考虑到成本问题,南木桥首选原料丰富、价格便宜的材料作为栽培基质。“沙子和炉渣透气性好,用它们作为混合基质使用时间最长,经济实惠又便捷易取,关键是适合种植西红柿。”李本兵说,“结合这种基质的特点,我们还找到了适应的消毒方法。通过松翻基质曝晒、使用漂白剂和蓝丰多菌灵消毒,不仅对人体没有伤害,还能有效消杀基质中的细菌、真菌孢子、根线虫等。”
基质选好了,如何选配营养液成了关键。村两委成员、合作社里的“技术大咖”马成三介绍,西红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氮是时刻都需要补充的元素,也是各个生长阶段需求比较均衡的元素。此外,磷、钾、镁等元素,在西红柿生长不同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量也不同,都需要有针对性的配方。
为此,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寿光市双桥无土栽培蔬菜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统一提供基质和营养液,无偿提供技术指导等服务。
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南木桥村西红柿的产量和效益越来越好。产量和效益上来了,品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2012年,合作社开始进一步“革新”。马成三介绍:“以前营养液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为了提升果实的品质和口感,我们开始在营养液中配一定的有机物,比如氨基酸和维生素。再加上科学的温度和光照控制,结出来的果实口感、品相都比以前的有了很大不同。”
经过几番尝试和探索,南木桥的西红柿不仅通过了国家的无公害食品认证,还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以前我们的西红柿比寿光其他基地的要便宜,但这几年,我们的西红柿在市场上比他们的要贵上两三毛钱。”李本兵自豪地说。南木桥村无土栽培蔬菜的种植模式,用省农科院专家的话来说,“这里的无土栽培不是最先进的,但一定是最实用的,太难得了。”
省肥省药品质好一年收入十多万
马伟三的西红柿大棚,种植面积约两亩,4月20日当天就采摘5000多斤。“一年能种两季,每季产量3万斤左右,一般年份销售收入十二三万元,年纯收入基本保持在10万元以上。”马伟三说。同样是盐碱地,隔壁村只能种棉花,一亩地一年下来收入不足千元,而南木桥村靠着无土栽培技术种大棚,亩均收入保持在3万元以上。
“依靠无土栽培,大幅增加了种植收入不说,咱种大棚还有省工、省肥、省药、品质好等多个优点。”李本兵说。
省工主要是依靠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在马伟三的大棚,一进门就是筑起来的一个水泥高台,他在这个高台里将营养液兑好,靠着自流灌溉,滴管管道就会把每滴水送到菜根上。
省肥又从何来?村民马成三介绍,普通栽培方式,肥料渗入土壤中,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还造成了面源污染。而无土栽培的基质通透性强,有利于作物吸收,且基质底部都用塑料材料包裹起来,不会造成浪费。以马伟三的大棚为例,每季的营养液成本超不过1000元。
再说省药,无土栽培采用滴灌营养液的方式,棚内湿度小,病虫害也少,所用的农药也就更少。普通大棚里常见的立枯病、灰霉病、根线虫病等,在这里基本见不着。
省肥省药,再加上科学的栽培技术,换来了蔬菜的高品质。李本兵说:“现在大家都讲究舌尖上的安全,普通大棚为了防病虫害和增产,要人工施加大量化肥和农药,可即使这样也很难使土壤中各元素间维持平衡。而无土栽培中,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是人为配制成营养液施用的,不仅不会损失,而且很易保持平衡,根据作物种类以及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科学地供应养分,能够从源头保证了食品安全”。
下一步,寿光将在寿北盐碱地地区推广“南木桥”模式,为盐碱地注入增收新动能。对此,李本兵有了新想法:“要打破土地流转难和技术推广难等障碍,村里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采用股份合作、托管种植等方式,打破老百姓的顾虑,建设无土栽培示范基地或农业园区,通过示范带动,加快推广步伐。”
上一篇:山东寿光:科技创造绿色未来
下一篇:科学家揭示生姜香气特征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