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为供给侧改革支招——
科技创新助力果蔬产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沈建华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构建支撑现代果品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这是江苏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长江院)自成立以来对自身在服务三农中的定位。全产业链服务,不仅在种植、管理环节运用集成技术,销售环节注重品牌建设。记者注意到,科技创新已经被长江院运用到果蔬产业各环节。
中国果业多而不优科技破题供给侧改革
果品产业作为我国仅次于粮食、蔬菜的第三大种植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但是“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是我国果品产业的现实写照:总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贸易量只占全球的7.4%。江苏果品控股公司董事长丁建国指出,果品产业尽管已成为我国种植业中的第三大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但供给侧结构单一面临着新的市场风险。
精品果凤毛麟角没能有效占据市场,果品的储藏、保鲜、加工、品牌营销薄弱,果品生产与休闲旅游、文化产业缺少有机融合等都成为江苏果品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几乎‘全行业’滞销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果品产能过剩、深加工能力欠缺、供给侧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问题。”江苏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英深有感触地说,我国的果品产业供给侧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如何加快推进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加速现代化产销和优质化供给进程?由全国和江苏供销系统联合组建的江苏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为此在果品产业链、价值链建设上下大工夫,不断提供急需的科技创新服务。
黄河故道是黄河长期南侵夺淮入海留下的黄泛带,涉及江苏4个省辖市,14个县(市、区)的284万人,是苏北发展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带”,也是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黄河故道土壤母质沙性大,深厚的土层和沙壤土加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为果树和地下根茎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和种植收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长江院专家委员会的40余名教授、研究员、博士、博士后等专家团队,为此在当地政府支持与配合下,为故道果蔬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种植、加工包装,保鲜贮藏、市场营销等领域,提供从决策参考到创新技术和现代营销的全方位服务。
徐州市所属丰县、沛县,以盛产红富士苹果、白酥梨、牛蒡等果蔬产品闻名。但都面临着资金投入、技术提升、品牌营销和产业链条优化建设等方面的新问题新矛盾。研究院专家团队专题调研后,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实施效果显著。葡萄在贮藏过程中易受病菌侵染而腐烂变质,贮藏保鲜是一大难题。该院为此提供的葡萄保鲜技术自主创新项目,不仅为解决此难题提供了新方法,也为葡萄产业提升和产业链条的延伸提供了新思路。
集成技术确保果蔬品质好、卖相佳
周志疆曾供职于上海农科院、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长期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的研究工作,现代温室技术、植物工厂技术的研究和现代农业企业的管理工作。从事农业三十多年,他走遍大半个中国,对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农耕传统都较为了解,参与和规划了数十个农业项目,被他的团队称为最能理解农民想法的科学家。在长江院合作的园区项目中,周志疆老师的技术发挥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有机基制栽培蔬菜又叫生态蔬菜;是周志疆老师多年栽培经验,并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标准生产出来的,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允许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蔬菜。
周志疆以杏鲍菇固渣为基础,在种植的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资,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以系统内部物质循环来补充地力,利用物理、人工、农业、生物和天然的物质和方法来控制病虫草害。有机蔬菜无污染,口感佳,更营养,更健康。周志疆老师的有机蔬菜品种由世界顶尖品种筛选出来,管理过程中,授粉采用进口的荷兰熊蜂授粉,蜜蜂飞来飞去采蜜忙,很有儿时的田园风光。
据周志疆老师介绍,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立足于有机种植和农业的良性生态循环,与传统的营养液无土栽培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一采用有机固态肥取代化学营养液,在作物整个生长过程中只需灌溉清水。二采用可就地取材的廉价农作物秸秆、玉米芯、废菇渣等农产废弃物全面取代价格昂贵的草炭作为无土栽培基质,并可连续使用3~4年。三显著降低了无土栽培的成本。一次性投资较最简单的营养液槽培降低45%,肥料成本降低53%,基质成本降低60%。四增产效果明显,采用该技术生产的番茄年亩产量超过两万公斤,最高产量达到22187.78公斤,这目前这在国内是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江苏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地处于江苏盐城大丰,是江苏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的优质果蔬示范基地,自合作以来,长江院与丰收大地一起,将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极大的促进了基地科技转化,带动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工厂化育苗是丰收大地种业公司的核心产业之一,主要培育各类蔬菜、花卉、瓜果等种苗,育苗工厂拥有现代化的自动播种流水线和催芽室,双方自合作以来,不断创新育苗技术,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拓展、集约化发展之路,为大丰及周边地区提供优质种苗,促进当地现代设施园艺的发展,目前丰收大地育苗规模已达到年产种苗1亿株。
同时,基地建有组培工厂,致力于植物组培苗生产共产化生产,借助长江院技术力量,组培工厂现已完善草莓、枸杞、红景天、藏红花等植物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年生产量可达3000万株,是目前理念最新、设施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试管苗生产基地之一,订单销往海内外。
此外,基地专门开辟有机蔬菜区域,由长江院提供科技服务合作,进行有机蔬菜种植,目前已获得有机认证,运用工厂化手段进行有机蔬菜种植,技术辐射盐城、南京、上海等地。
提高加工能力增加水果附加值
新经济学上有个“微笑曲线”的概念,该曲线显示:在产业链上游,随着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投入和创新,产品附加价值呈现上升趋势;在产业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拓展、售后服务完善,附加价值也显著上升。
从事果品业生产的果农,常常处于“微笑曲线”的最底端,关键问题在供给侧结构与科技创新。长江院专家以梨为例,说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鲜食品种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95%以上;品种成熟期结构搭配不合理,晚熟品种约占1/3;品种单一,砀山酥梨、鸭梨、雪花、金花四大品种,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2/3。而种植结构单一又引发两方面的风险:一是水果成熟期过于集中,极易造成产量过剩,导致市场销售压力大,果农叫苦连天,政府疲于应对;二是放大了加工能力滞后的矛盾。
“果品商品化处理是水果采收后的再加工增值过程,包括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催熟、包装等环节。”长江果品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沈强告诉记者,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营养成分,延长贮藏寿命,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我国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虽有较大改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果品加工业产值是种植产值的300%,而我国只有80%;发达国家的果品加工率达90%左右,而我国仅有20%~30%。
“流通环节决定应该种植什么品种,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应该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种植,而且消费者应对果品生产全程拥有知情权。”长江院顾问牛宜生认为,目前我国采后果品产业化程度较低,正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为此长江院紧抓市场需求,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倒逼果品产业提升。“我们开发了一种神奇的测试糖,共有15种口味即15颗糖,分酸度3档、甜度5档,只要消费者含一下,就能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风味。”沈强说,如此一来,消费者在购买果品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口味来购买。
过去,果品生产追求的是最高甜度和最低酸度的风味。而据研究院调查发现,消费者喜爱的不一定是高甜度、低酸度的口味。“我们正在研究果品追溯系统,可追溯出果品详细的生产数据,并按照酸、脆、甜、香不同的参数标准进行品质归档。”沈强说。
上一篇:“杨凌基因”广植丝路田野
下一篇:安徽开展专用品牌水稻生产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