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大数据 大气候农业渐成“气候”
来源: | 作者:南方日报
  “农业一定要精准化、数据化。”5月中旬一个周末上午10点,广州天河软件园1037号三楼——大气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大气候农业)总部,来自五湖四海的70多位涉农企业服务商齐聚一堂,开启了他们为期两天的“大气候学院”培训之路,来自江西云田智农科技有限公司的服务商何缘十分认可大气候农业把农业引向精准化和数据化发展的思路。
  “未来,你们将成为有技术、有知识、有服务精神的‘新农经纪人’”。这是在“大气候学院”第二届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大气候农业创始人兼CEO易丙洪对台下的学员们说的话。像这样的培训每月都会在大气候农业上演。
  成立于2015年11月的大气候农业,是一家涉足农业物联网大数据领域的公司,不到一年就将自主研发的“农眼”智能监测管理系统在云浮市郁南县投入使用,并与郁南签订1.5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
  创业故事“我们每天都很曲折”
  在“无核黄皮之乡”郁南县的许多黄皮地里,能看见一根根绿白相间的树状铁杆,铁杆的五根“树枝”上,从上而下依次是风速风向传感器、雨量计、温湿度传感器、高效太阳能电板和实时图像采集器。农户只要通过手机软件即可察看田间情况与作物生长,对采集的土壤、气象、病虫害等信息进行专业分析,这就是大气候农业研发的“农眼”农田智能监测系统。
  “信息化,核心是信息化,在我看来这是今天农业最大的普遍的痛点。”易丙洪刚坐下来便直奔主题。这个年轻的创始人兼CEO来自山城重庆,跟易丙洪一样,他的团队现有在职员工47人,30岁以下的人员29人,占60%多。
  2004年,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易丙洪只身来到广州,先后任职工业自动化企业、IT软件公司、无人机公司。他曾任国内知名无人机公司联合创始人,负责农业植保应用与推广。在这期间,他行走在中国大江南北的乡野田间,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实地调研,与种植区的农民、承包户、农场主、涉农行业专家进行深入交流。
  “我一直觉得我有能力去做农业变革层面的事情。”带着对农业发展前景的执着,易丙洪离开无人机公司,成立了大气候农业。公司致力于互联网+智能硬件创新研发,将智能传感、成像及定位等技术应用于农田及种植园等场景,为农户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种植,为提高农产品品牌附加值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谈到创业初期2000万元的天使融资,易丙洪表示,农业不是资本驱动型的。融资对于大气候农业的帮助在于可以在创业初期专心做研发和做方案。事实上,在确定这一轮融资以前,大气候农业已经推掉了几家千万级别的融资意向,专注于产品性能的优化。
  因此,公司十分注重研发人才的集聚和培养,目前公司专职研发人员26人,占公司现有职员工总数的55.3%,凝聚了一批来自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资深高级研发工程师、外聘知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才。
  公司成立后,经过8个月的努力,去年7月20日,大气候农业的第一款农田智能监测系统“农眼”正式发布,并在云浮市郁南县进行合作试点。
  然而万事开头难,设备安装实施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当技术人员第一次到郁南县的黄皮地里安装设备时,许多农民不理解为何要在他们的土地上插一个“铁家伙”,表现得很不配合,“我们甚至被狗追着爬上梯子,我们每天都很曲折。”易丙洪回忆道。
  庆幸的是,设备安装实施后的第二个月,就是黄皮的收获季。当那些安装了“农眼”设备的专业大户的黄皮能卖更高的价格,而且吸引了大批游客到现场采摘时,其他农民对大气候农业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
  “与前一年相比,增收20%左右。”鑑标无核黄皮专业合作社的农场主谢杰辉是第一期使用大气候农业产品的种植户之一,他的农场规模将近200亩,自从安装了“农眼”设备,明显实现了增产和增收。第一期项目,大气候农业在郁南安装的100套“农眼”智能监测基站,覆盖无核黄皮、蔬菜、优质稻等基地面积达5000亩。
  在前期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云浮市郁南县在当年便与大气候农业签订1.5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目前为止,大气候农业的设备已在郁南县的11个镇落地安装,总面积达6万至7万亩。预计未来的3年内,“农眼”将覆盖郁南县15万亩经济作物产区。
  创新模式“建立人与地的连接”
  “我们的系统对应四大应用场景,分别是精准种植、溯源、品牌农业和产销对接”大气候农业合伙人、品牌总监田丽拿起手机,向记者演示三款产品的操作效果,包括“农眼”智能监测系统、气候云AOS农业操作系统和“农眼”APP。
  在智能监测系统的首页,可以看到右边是云浮郁南全县“农眼”安装分布图,左边是全县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实时数据区域色块显示,每15分钟数据更新一次。
  而“气候云AOS”不仅可以实时查看农场气候、土壤、光照、水分等微观种植数据,也可以远程管理农场,规划种植和记录农事。以农户为服务对象的“农眼”APP功能则相对简单,农户可以掌握自家农场每块地的监控情况和气象数据,安排对应的生产计划,产出后还能给相应农产品设置溯源二维码。
  “我觉得农业没那么复杂,就是建立人与地的连接。”易丙洪把大气候农业比喻成“拓荒者”。他认为,发展农业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公司很多,但是真正实现“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中的“+”的却很少。“数据本身是没有价值的,我们把数据服务于产品,服务于行业的某些人,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这就是连接的好处。”
  “我们的蔬菜口感特别好,卖相也好,消费者没有理由不选择我们的产品。”用了大气候农业的产品后,云浮市郁南县的龙须菜园负责人林鉴杏对自己的产品更加自信,“我们在农田上的施肥、打药、除草等情况都会有具体的农事记录,消费者只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这些记录。所以我们也特别重视品质把关,努力让消费者放心选购我们的龙须菜”。
  林鉴杏认为,精准种植才是突破农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在他那130亩的龙须菜园里,不仅引入了“农眼”智能检测管理系统,还自主研发了一套“空中雾灌系统”。鉴于龙须菜的生长温度是20-28℃,一旦菜园里温度超过28℃,他可以立马打开田地里的雾化系统,施行人工降温。
  目前,正值龙须菜收获期。据林鉴杏透露,他的菜园每天的龙须菜产量是3000多斤,日收入在1万元左右,年产量估计将达到75万斤—80万斤,亩产量明年预计突破6000斤,比传统龙须菜种植产量几乎翻番。
  未来发展“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目前,大气候农业的产品已面向市场推广,主要为规模化种植经济作物的农户提供服务。田丽表示,现阶段大气候农业的业务范围覆盖了全国的11个省、直辖市,100多家合作社。
  梅州市的嘉丰农场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柚子种植基地管理着2000亩柚子田,大部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2016年引入“农眼”智能监测管理系统之后,产品效益得到明显提升。农场主祝永旺说:“我们的柚子在港澳台及海外市场走的是高端路线,消费者通过产品溯源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柚子是怎么种出来的,最起码知道我们的产品是健康放心的,价格再高他们也觉得买得值。”
  “除了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大气候农业还积极进行国际化探索。”易丙洪认为,比起国内市场,海外市场更具优势。因为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国外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更为成熟,农业结构和技术也更加完善。
  目前,大气候农业已经进军俄罗斯和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新加坡和东南亚市场业务也正在加紧筹备,之后会进入更多国外市场。
  ■第三方点评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科学技术系副教授牟英辉:
  大气候农业是对传统农业公司模式的升维
  大气候农业是目前国内这波农业科技创业、农业互联网公司中,最具代表性,发展前景最可期的一家。
  大气候农业的应用模式,简单来说是农业大数据的采集与应用。不能简单理解为硬件的功能创新,或者硬件与农业操作系统/软件的结合,因为对于大气候农业来说,真正的产品,不是这些,而是数据。
  同时,如果仅仅从大气候农业的智能硬件设备上去概括,那么可以这样总结,以往农业投入的机械设备、农资物品,大部分都是服务于提升农业效率的;几乎没有硬件设备是为提升农产品质量,或者说质量标准化(无论是种业、还是最终农产品)而服务的,而大气候农业弥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因此,对于投资者来说,大气候农业最大的优势主要在于应用和商业模式的想象力。从产品到未来业态,大气候农业都是对传统农业公司模式的一种升维。
  大气候农业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但海外的农业市场环境与国内很不相同,首先是国外的耕作方而式、从业者结构的不同;其次是国外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不同;最后进军国际市场,大气候农业将与更多农业巨头展开竞争,可能遇到同类型的优秀的农业科技创业公司作为对手。
  因此,大气候农业在市场策略上可以先考虑从农业政策相对宽松,农产品瞄向对中国市场出口的国家作为优先选择,比如澳大利亚、俄罗斯等。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