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有群踢球的娃
来源: | 作者:人民网-人民日报

  他们是留守儿童,也是全国邀请赛亚军

  乡下有群踢球的娃(故事·百姓影像)

孩子们在训练

教练马顺洗(右)在给队员们讲解训练要点。

  本报记者 张 文摄影报道

  斑驳的水泥地上,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正在进行。少年们相互追逐,不时展示出精彩的盘带、过人和射门等动作。一脚劲射破门后,场上顿时欢声雷动。

  这是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迎新乡唯一的小学——迎新小学足球场上的一幕。所谓的足球场,不过是一块篮球场大小的水泥地操场。由于人口稀少、位置偏远,迎新乡是安州区唯一一个不赶集的乡镇。迎新小学300多名在校生,留守儿童占七成以上。

  然而就在这个学校,走出了一支足球“名队”——该校几乎全部由留守儿童组成的足球队,在今年初的“花样年华杯”全国青少年五人足球邀请赛中与来自全国的23支青少年球队展开角逐,最终获得亚军。那一天,迎新乡像过年一样热闹,乡亲们在学校挂上庆贺横幅,迎接获奖归来的孩子们。

  “放学后别回家玩手机、上网了,跟老师踢球去”

  这一切,要从球队的总教练马顺洗说起。虽然是迎新小学政治课老师,但马顺洗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我们农村条件差,但孩子们必须锻炼好身体,有了好身体才能走出农村。”马顺洗说。

  考虑到足球运动成本低、同时对小学生具有吸引力,2013年马顺洗开始组建足球队。利用学校仅有的一块较小的水泥地当足球场,马顺洗又找焊工在场地上焊了球门,就这样凑合着算有了硬件设施。

  接下来,选拔队员成为关键一环。由于学生多是留守儿童,性格普遍内向,马顺洗只好和其他老师一起逐个动员:“放学后就别回家玩手机、上网了,跟老师踢球去!”

  足球队很快便有了雏形。水泥地上铺满绳梯,训练孩子们的平衡和协调能力;找来废旧的、大小不一的轮胎,让孩子们用腰部拴着绳子拉轮胎奔跑以锻炼体能。同时,在一至六年级每个班都设有男队、女队,三年级以上的优秀队员便可以选拔到校队。学校每天下午的一个小时活动时间,由三个教练轮流教授足球的理论知识和实战技巧,每周五还会定期举行同年级的班级比赛,并时不时和周边学校举办友谊赛。

  训练工作如火如荼,简陋的条件也让孩子们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是水泥地,教练们不敢教左右侧扑、倒地滑铲等动作,更不敢让队员们有大的身体接触——只要有人在拼抢中倒地,轻则手脚擦伤,重则流血骨折。“我带队训练时见过好几次摔伤流血的,那叫一个心疼啊!但我们农村娃真的坚强,从没见过有谁因受伤流泪。”马顺洗回忆,他时常见到倒地受伤的孩子笑嘻嘻地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又重新加入比赛,那是一种难得的乐观和豁达。

  “比赛比的是战术,不是衣服”

  球队成立当年,便在全区小学足球联赛中拿到了不俗的成绩。此后,迎新小学足球队便走上了获奖之路:区联赛冠军、市级联赛冠军……在全国邀请赛中拿到亚军,更使这支农村留守儿童组建成的足球队声名鹊起。

  然而,说起这次比赛,马顺洗既自豪又心酸。年初在重庆参加比赛时,其他球队都穿着整齐鲜艳的队服,并都有厚厚的羽绒服保暖。而迎新小学足球队的孩子们大多还穿着破旧的秋装,和其他队形成了巨大落差。“足球队的服装大多由我们当地企业提供,一套100元左右,足球鞋几十元一双。”马顺洗说,当时看到孩子们脸上失落的表情,他只能鼓励大家“比赛比的是战术,不是衣服”。

  孩子们终究没让他失望。在一连4天的比赛中,迎新小学足球队历经淘汰赛、小组赛、半决赛和决赛,面对众多足球俱乐部训练出来的强队毫不示弱。在对阵一家知名的小学足球俱乐部的队伍时,迎新小学足球队以12∶0的大比分打得对方心服口服。“看来我也要去农村招一些队员。”对方的教练和马顺洗交流后,对来自山村的孩子们表示由衷的钦佩。

  获奖归来后,外地的足球学校和市区的名校纷纷慕名而来招募孩子们入学。“娃娃们有出息,路会越走越好。”马顺洗表示,无论学校的足球队前景如何,他希望孩子们一定要坚持读书,同时坚持体育锻炼。“坚持好这两件事,他们一定能改变自己命运。”他说。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