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啥能稳定脱贫(驻村蹲点)
——来自内蒙古杭锦旗巴拉贡镇昌汉白村的报告
本报记者 顾仲阳
虽已6月,但春耕仍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巴拉贡镇继续。这里,引黄河水浇地春耕基本结束,牧区旱地渐次展开。但河滩地要到6月中旬才开种。近1900平方公里的巴拉贡镇土地上,春耕要持续1个多月。
2016年巴拉贡镇还有744户贫困户,其中昌汉白村有165户。脱贫致富,土地增金对乡亲们很重要,种什么是个大问题。
昌汉白村村民张海燕今年还是种制种玉米。给公司订单种植,亩产保底800斤,去年收购价每斤2元出头,加上每亩200元的生产者补贴,亩产值1800多元,比种普通玉米高50%以上。镇党委副书记张勇亮介绍,这几年,巴拉贡镇农民种制种玉米的越来越多,去年全镇种植规模达到了1.2万亩,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5多。
正常年份,种制种玉米每亩能有1000多元的纯收入,看起来还不错,贫困群众能否多种一些,更稳定脱贫呢?
“老把式”昌汉白村村委会主任刘密成告诉记者,种制种玉米有很多限制条件,地要肥,灌溉条件要好,村民还要“一致行动”。为了防止和普通玉米互相交叉传粉,制种玉米必须连片种植,还需打隔离带,所以必须承包地连片的农户集体种植才行,有个别农户不愿种,其他人想种也种不成。
种制种玉米风险也不小。违约风险最坑农。在巴拉贡镇推行订单制种玉米的公司和经纪人还不少,春耕时节还会互相争抢农民签订单,竞争比较激烈,但一碰到市场行情不好时跑路违约现象时有发生。提起这个,昌汉白村贫困户白三子就来气。2013年他就被经纪人坑了1.8万元。后来,被坑农民集体起诉至法院,胜诉后法院根本没法执行,最后只能把种子判给农民,白三子8000多斤的制种玉米只能自己留着种,剩下的喂羊,因为淀粉含量不高,羊吃了,用处也不大。
自然灾害风险也不小。巴拉贡镇风灾、雹灾比较常见,去年就遭了雹灾,制种玉米普遍减产一半以上,虽然上了政策性保险,但每亩4.5元的保费,只能减少一二十元的损失,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村民马利兵今年决定还是种普通玉米。正顶着大风在地里播种的他,掏出一把蓝色的玉米种子告诉记者,这一粒种子就得1毛多钱,确实贵,但他今年还是不种制种玉米。普通玉米虽然价格低点,但不愁销路。去年收购价平均每斤8毛不到,扣除包地、农资等成本,加上生产者补贴,每亩净收入五六百元,他包了50多亩地,收入3万来元。靠着这个,他去年脱了贫。谈起下一步的增收计划,老马摇摇头,除了继续种玉米外,他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东西可以种了。
除了玉米,巴拉贡镇农民还种葵花。这里出产的葵花籽品质不错,但收成不稳定,风险还是主要来自市场价格波动和天气影响两方面。前几年葵花籽收购价格一度超过5元一斤,每亩毛收入能达2000元,但去年一下子掉到了1.7元一斤。“我们这里的人既盼下雨,又怕雨下得不是时候。”张海燕去年租了30多亩河滩地种葵花,该出苗时赶上黄河发水,种了两遍,出苗率都很低,花期又赶上雨水太大,影响授粉结籽,结果收成都不够种子钱。
昌汉白村人均耕地不足3亩,要增加种植收入,必须在调整产业结构上多做文章。种果蔬是个方向,但面临销售和灌溉两大瓶颈。很多贫困户告诉记者,这里的西瓜、葡萄等水果品质不错,如果有龙头企业带动,销路不愁,愿意跟着种。但当地目前基本没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引进的几个业主,基本上属于家庭农场式经营,带动农户能力比较有限。如果种蔬菜,现在的引黄灌溉还不行,必须再打机井,保障灌溉,而散户多数显然不具备这个投资能力。昌汉白村的农民,都想从这有限的土地里多刨点食,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龙头企业带动,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收入这条路会很艰难。
在到底种什么才能稳定脱贫的困惑中,乡亲们又开始了年复一年的耕种。农民盼望今年风调雨顺,“苦耕春前片片土,笑采秋后粒粒珠”。
上一篇:云南寻甸:种香瓜 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