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村发展新动能
来源: | 作者:admin

  本报讯(记者郑惊鸿)6月5-7日,第四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中国)交流会在山东夏津召开。会议总结了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成绩与经验,并就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系列决策和农业部2017年国际合作工作要点进行部署。会议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是关乎未来的遗产,做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政府、农民群众、科研机构、社会企业等共同努力,要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守住并光大这份宝贵遗产,深入挖掘其丰富价值,传承弘扬农耕文化,拓展农业遗产多种功能,为当下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全球环境基金支持下,联合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于2002年发起的重大行动,旨在发掘传统农业的宝贵经验财富,探索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为建立全方位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农业部确立了“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指导思想,在中科院等有关专家的支持下,构建了政府主管、科学论证、分级管理、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管理机制。自2005年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全球第一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来,相继又有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等11个遗产地陆续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今年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以及中国南方稻作梯田系统(由福建尤溪梯田、江西崇义梯田、湖南新化梯田、广西龙胜梯田组成)4个遗产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隋鹏飞介绍,经过12年发展,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快速发展,实现了五个世界第一:拥有GIAHS数量第一、科学论文及著作数量第一、第一个发布国家级管理办法、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第一个启动监测评估工作,我国在遗产申报与管理、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政策融合与机制建设、学科发展与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均走在了世界前列,有效促进了区域发展和遗产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农民文化自觉性与保护积极性显著增强,中国的实践创新为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并日益成为我国农业外交的靓丽“名片”。

  会议认为,随着2012年我国率先在国际上开展了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我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业蓬勃发展,除了已经公布的62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还有408个备选农业文化遗产,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珍惜并维护好来之不易的好势头,准确理解保护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要义,要以强烈的责任使命感,在保护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遗产精髓,为推动当下农村经济升级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为此会议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各遗产地政府要以国际视野和国家发展战略趋势,结合自身经济、社会等发展的基础,将GIAHS与生态、扶贫、休闲旅游等结合,铆足功夫统筹做好GIAHS保护和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促进遗产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注重平台建设。各遗产地政府要集成政策与服务,打造多方参与服务的平台,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带动区域及核心区基础设施更新,借助产业联盟,以核心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抱团形成合力,打响品牌,走向国际。

  三是做好遗产保护。各地要落实好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要按照粮农组织及农业部《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制定全方位保护计划,规范管理,建立动态监测体系,确保遗产得到严格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注重模式创新。各遗产地要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电商和信息化平台,提高农村青年的参与度,开发系统多功能性,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与品牌建设、休闲农业、精准扶贫、一二三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模式,找寻新的增长点,让农业在保护生态系统中发展,让农民在继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中获益。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