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柱:小辣椒点亮脱贫梦

  本报记者邓俐

  一曲“世界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啰儿调以简单的形式、快乐的旋律唱出了渝东山区石柱人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情感,广为流传。

  一场仲夏透雨让青山绿野喝饱了水,生机盎然。刚移栽完不久的30万亩辣椒基地在淡淡雾岚的装点下美成了一幅幅水彩画,惊艳了参加全国产业扶贫(重庆石柱)现场观摩的62个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等代表们。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蹇泽西以辣椒产业为例,分享了当地产业扶贫经验。农业部总农艺师孙中华表示,产业扶贫就是要善于使用各种扶贫资源,协同发力,使原本不起眼的“小东西”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

  一棵小辣椒谱写产业扶贫大文章,把石柱人脱贫致富梦想点亮。

  选准产业——

  “我们对脱贫有信心”

  “我家今年种了4亩辣椒,对巩固脱贫充满信心。”家住石柱县三河镇拱桥村高桥

  组的曾凡盛一边冒雨在辣椒地里忙活,一边告诉记者,以前在外打工奔波多年,吃够了苦,近几年回家后种植辣椒,尝到了“甜”。

  与曾凡盛一样有获得感的,还有石柱县的许多椒农,县里不断发展壮大的辣椒产业,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位于重庆东部、三峡库区腹地的石柱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是重庆市唯一集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移民县、革命老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依托自然禀赋和生态优势,以产业发展为本,以脱贫致富为要,石柱县将小辣椒做成了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

  事实上,从民国时期开始,石柱便成为重庆地区重要的辣椒产地;二十世纪60年代,石柱三益乡所产牛角尖椒品质优良,以鲜红、肉厚、味辣、籽少、油气足著称。相比于其他粮食和经济作物,辣椒种植投入少但效益高、工序多但劳动强度低,不同年龄段劳动力均能承担,契合当前农村“三留守”人员较多的现实情况。石柱之于辣椒,可谓是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

  顺势而为。县里把辣椒产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第一抓手,先后出台“做大做强辣椒产业助推城乡统筹发展的决定”、辣椒产业“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发展规划,围绕“低高山发展鲜食、中山发展干制加工”布局产业基地,按照“业主申请、农民投票、双向选择”原则建辣椒产业基地,推行合作社和订单生产模式。业主与乡镇(街道)签订基地建设合同、与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缴纳履约风险保证金,并在产前传递市场信息,产中指导技术、配送物资,产后收完收尽,椒农生产不愁、卖椒不愁。同时,倾斜扶持贫困村,种植计划优先保障贫困户,对贫困户给予260元/亩的辣椒种植补助及全额保险费补贴,保障了椒农尤其是贫困椒农的种椒积极性。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石柱辣椒产业形成并完善了“产业服务、价格统筹、风险保障、市场管理”四大机制,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发展。

  如今,全县四分之三的乡镇种植辣椒、三分之二的农户吃着“辣椒饭”。辣椒基地常年保持在30万亩以上,累计发展辣椒专业合作社(业主)35个,25个乡镇(街道)、164个村、728个组种植辣椒,受益群众近8万户。

  延伸链条——

  “提升价值是关键”

  “春天一片白,夏天一片绿,秋天一片红。”这是石柱椒农们对辣椒从育苗到收获最形象、最直观的描述。但辣椒收获并不意味着结束,做大做强产业,延伸链条、提升附加值是关键。

  “贵州有个‘老干妈’,重庆要出个‘谭妹子’!”石柱县土家妹子谭建兰,瞅准县里发展辣椒产业时机,干起辣椒经销、加工行当,组建了石柱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凭着一股子韧劲,多年打拼,如今合作社集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拥有5800立方米冷库、2.5万平方米加工厂房、2万余亩辣椒基地,年吞吐鲜椒近2万吨、综合产值1.2亿元。带动10个贫困村、840户贫困户发展辣椒产业,其中350户已经增收脱贫,490户预计今年内脱贫。合作社获得“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称号,谭建兰也获评“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创业人物”。

  “谭妹子”只是石柱县培育的26家本地辣椒加工企业代表之一。按照“围绕基地建龙头,发展龙头促基地”的思路,县里还引进了重庆德庄、小天鹅、怡留香、香水火锅、喜悦来、毕兹卡等火锅产品加工企业6家,促进辣椒就地加工。

  同时,推动加工企业研发新产品,逐渐形成鲜椒、泡椒、辣椒干、复合调味品等多层次产品供应体系,其中重庆小天鹅百福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达159个品种,“石柱红”辣椒干广受火锅行业、调味品制造企业青睐。突破辣椒干制技术,研发建成48条自动热风循环辣椒干制生产线,率先在国内实现辣椒机械化干制;建成组装式冷藏库23座,干椒冷储能力达1.23万吨;全面实施“煤改气”,辣椒加工实现环保、品质“双保障”。目前全县干椒加工产能达5万吨/年。

  为擦亮品牌,县里先后注册了“石柱红”辣椒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企业注册了长光牌、香水牌、老外婆等调味品商标8个,石柱辣椒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石柱红”鲜辣椒及辣椒干获“绿色食品”认证。为拓展市场,布局区域化销售窗口10个,产品畅销国内31个省份及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石柱辣椒知名度、美誉度得到极大提升。

  最新统计显示,2016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30.3万亩,鲜椒产量29万吨,产业总产值16.8亿元,椒农收入11.5亿元。

  利益联结——

  “没想到能挣这么多钱”

  “同样的几亩地,一年能挣这么多钱,这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自己种田种地,合作社白给股份还分红,更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这几天,石柱县三河镇红明村中岭组62岁的向大旬和老伴儿在自家7亩辣椒地里除草、施肥、提埂,从早到晚忙个不停,“累是累,但欢喜”。

  以前主要种玉米和水稻,向大旬一家四口年人均收入不到3000元。如今,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向大旬成了椒农,并通过“辣椒股权”的形式,每年都能享受到固定分红和效益分红,家庭年收入在3.2万元左右。

  同样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种植的东西不同,收益的差距竟如此之大。向大旬这样的贫困户是怎么享受到产业扶贫的“辣椒红利”的呢?2016年10月,石柱县在深化产业扶贫中探索通过经营主体、资产收益和结对帮扶三个途径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县里整合财政支农和扶贫资金2.08亿元,通过股权收益、基金收益、信贷收益等多种模式将市场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进行“捆绑”,贫困户可以通过持股分红的方式实现增收,获得稳定的长效收益。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每个贫困户2万元的标准建立股权化资金,经营主体、村集体、贫困户分别按5∶1∶4持股,贫困户每年按持股额的8%进行固定分红、按不低于持股额的4%进行效益分红。

  向大旬一家所在的红明村共有682.2亩辣椒。该村齐心辣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辉龙介绍,合作社对口帮扶的贫困户目前户均种植3亩辣椒,每亩产值在3000元左右,户均收入9000元;合作社今年申请的辣椒烘干“煤改气”项目得到县财政102万元的资金支持,前提条件是必须带动51个贫困户增收脱贫。于是,合作社为这51户贫困户配股8000元/户,每户每年的固定分红加效益分红合计不少于960元。

  截至2016年底,石柱的辣椒产业已带动7219个贫困户种植辣椒2.6万亩,2016年户均辣椒种植收入超过1万元。到今年5月,全县已审定辣椒产业扶贫项目48个,折股量化资金3918万元,配股到户1959个贫困户,预计未来5年可实现户均增收1.28万元。

  不只是辣椒产业,通过产业扶贫,石柱县贫困人口由6.06万人下降到1.03万人。石柱也成为“中国调味品原辅料(辣椒)种植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中国辣椒之乡”,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共赢。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