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四川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纪实
本报记者阮蓓
6月,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鲜出炉。在全国11个入选者中,四川眉山泡菜产业园名列榜首。
作为国家级农业标杆、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平台,位于东坡故里,涵盖原料基地、研发检测、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一体发展的中国泡菜产业园区,去年实现综合产值3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3%。
叫响品牌,底气十足的不只眉山。在连接成都和北京的黄金铁路干线上,安岳柠檬随着“中国柠檬之都号”列车声名远扬。全省第一个为火车冠名的县城,今年凭借数十项柠檬科技攻关项目优势,将搭乘“一带一路”春风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国字号”产业园区、品牌专列的发展轨迹,勾勒出四川坚持主攻方向不动摇、新一轮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规划路径: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为载体,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在第一轮农村改革中率先扬帆的天府之国,再次勇立改革浪尖。
结构优化调整,改善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补齐品牌、加工两块“短板”,扩大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农业供给多功能
2016年底,四川粮食总产全国第五,马铃薯、油菜籽产量,生猪、水禽养殖规模均居全国第一,茶叶、蔬菜产量全国前三,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
“农业大省金字招牌不能丢”“四川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作出明确要求。3月中旬,省委书记王东明在攀西调研时指出,四川要把“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如果说第一轮改革是解决总量不足、吃不饱的问题,新一轮改革就是要解决结构不优,怎么吃好、吃得健康的问题。”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说,四川要立足优势资源,突出市场需求导向,调结构、提品质、促发展、育特色。一是以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二是以打造“川字号”知名品牌为关键,着力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三是以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四是以开发农业供给多功能为契机,推进新业态融合发展。
方向既定,政策先行。连续两个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对全省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区域进行布局,优势特色产业由点状、线状向带状、块状聚集:蒲江、安岳、会理分别建成全国猕猴桃、柠檬、石榴生产第一县,攀枝花、泸州、眉山分别建成全国最大的晚熟芒果、晚熟荔枝、晚熟杂柑生产基地;形成川西“稻菜”轮作、盆周山区名优绿茶、长江上中游柑橘、龙门山脉猕猴桃、川中柠檬等产业带,盆地优质生猪、盆周山区优质肉牛羊、川西优质奶牛蛋禽等优势主产区;已认定现代农业重点县6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59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54个,创建1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去年7月,在G20财长峰会上,3年投入1.2亿元打造的省级区域品牌“天府龙芽”成为唯一指定用茶。
川茶集团负责人颜泽文真切感受到,只有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改变以往与市场博弈的“被动语态”,实现抱团共赢:“为促进茶业创新发展,集团牵头组建了由30多家茶企参与的全省联盟组织,打造营销与品牌联盟,并建立从茶园到茶杯26个关键环节的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质量安全。”
大品牌开拓大市场。目前四川“三品一标”农产品达5466个,农产品类地标保护产品和农产品类国家地标保护示范区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建成眉山泡菜、郫县川菜调味品、川西川南茶叶加工等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名优白酒、肉制品和粮油制品3个千亿产业链;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1.13万亿元,5年增长44.9%。
在“川字号”雁阵梯队形成的过程中,着力补齐商品化率不高的短板,以农业为基础的食品工业开始向饮食消费成品化和便利化的服务制造型转变。
致力于万亩酿酒专用粮食产能提升、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基地建设,是五粮液集团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以工艺、酒体创新为核心,通过精减产品、优化结构,突出品质、定价、创新等多维度品牌管理,引领消费升级新需求,该集团构建出立体化产品整合传播体系,实现了政务消费向商务消费与大众消费的成功转型,两者总共占比超过90%。
“内涵式增长+外延式扩张”,五粮液并非成功个例。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建设原料基地,向后端延伸建设物流营销和服务网络,5年来全省食品饮料企业技改投资累计突破2100亿元,中粮、中纺、加多宝等知名生产企业纷纷落户四川,全产业链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在各地悄然兴起。数据显示,四川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规模最大的省份乡村旅游综合产值占全国1/4,国家级品牌突破100个,全省电商配送网络覆盖60%以上的村。
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以农村改革主攻方向为途径,持续深化农村体制机制创新,激活“人、地、钱”三要素,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早在201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就明确了“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全省农业农村改革主攻方向,相继出台43个专项方案和指导意见,新时期农业农村改革的政策性框架已基本形成,打开了面上突出主攻方向、各地积极试点探索的生动局面。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邛崃市在深化农村改革中顺势而为,创新性引入土地履约保证保险,探索以市场化方式破解农村土地流转金融风险,全市规模流转100亩以上流转行为投保率达90%以上。今年5月,大同乡陶坝村完成全国首笔农村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赔款赔付,涉及流转土地635亩、金额31.75万元。“长期以来群众担心业主跑路而拿不到租金。”陶坝村党支部书记孔祥华告诉记者,有了保险机制,农户根本权益得到保障,增强了他们下一步流转土地的信心。
截至目前,四川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970.3万亩,除三州外流转率达36%,高于全国;推广“多权同确”做法,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基本完成;12个市(州)、114个县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基本形成;53个县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50个县启动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5000余家。
“当前我省土地规模经营标准为户均承包地面积10-15倍较为适宜,对土地经营规模100亩左右的予以重点扶持,规模化种粮的规模经营标准可适当扩大。”四川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表示,要通过经营权流转、土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种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强化资金、项目、信贷等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
领办示范家庭农场补贴10万元、农场提升补贴20万元、政策性农业生产保险自交保费补贴20%……蒲江县高级职业经理人、加威家庭农场主吴加威,先后享受了全县农业职业经理人五条优惠政策,并申请农业设施用地转为国有建设用地,县财政将对转换中土地购置价格高于工业用地价格的部分补贴差价。利好政策刺激农场华丽转身,打造出融合特色种养、农事体验、民宿度假的田园综合体,年经营收入600万元以上。
作为岷江现代农业园区的龙头企业,永洪高端果蔬种植公司是彭山区“三级土地预推——平台公开交易——风险前置审查——出险应急处置”土地流转四步机制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去年公司在引进新品种、新滴灌技术时出现资金难题,负责人将流转的470亩土地经营权证申请抵押贷款,不到10天成功融资160万元,利率低至5.25‰。2015年底该区被全国人大授权为“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区。
退地换现金、退地换股份、退地换社保,是内江市市中区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形成的“三换”模式,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巴中市南江县组建生产、供销、消费、信用“四位一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构建起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供销合作为纽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016年,全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长32.7%,高出全国11.6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5年均增长了1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占比达50%以上。
“以强化‘人、地、钱’要素投入为保障,激发农业农村发展内在活力。”四川省委农工委常务副主任杨秀彬介绍说,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工“三类人”,激活承包地、农村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三块地”,用好财政投入、金融投入、社会投入“三个钱”,5年来,四川在179个县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4万人,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21个科研院所和62个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7%;全省12个“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累计发放抵押贷款2523笔、28.03亿元;19个市(州)注册成立亿元以上的农业担保机构,覆盖全省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基本形成。
产业带动脱贫攻坚,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培育主导产业,健全机制配套政策,十大行动为实现全面小康凝聚合力,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2016年,四川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750万减少到272万,贫困发生率从11.5%降至4.3%,被国家列为脱贫攻坚工作综合评价好的8个省份之一。然而,离2020年目标任务依然艰巨:还有9064个贫困村、83个贫困县待摘帽。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的过程,也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过程。”杨秀彬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实施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川字号品牌创建、农业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山水田林保护发展、民族地区产业脱贫等十大行动方案,以此为抓手建好“四区四基地”,努力实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创新水平高、农业质量效益好、三次产业融合深、服务体系建设优、农村生态环境美、农民收入增加快的农业强省目标。
下拉“跨越菜单”,四川88个贫困县和11501个贫困村全面完成产业扶贫规划编制,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脱贫攻坚20条政策,基本实现每个贫困村产业发展都有经营主体带动;明确到贫困户的专项扶贫资金额度不得低于年度到县总额的70%,在所有贫困村建立了20万-30万元的产业扶持基金。去年全省脱贫107.8万人,其中67万人依靠产业发展脱贫,占比63.9%。
要有一个年产值5万元以上的苗木种植项目、掌握3门以上苗木种植技术、有一项年销售50万元以上业绩、至少联系帮扶5户以上贫困社员发展产业,这是苍溪县龙山镇国超苗木专业合作社定下的四项硬指标。合作社生产标兵们带领126户贫困社员攻克技术、销售等难题,户均单项苗木增收1200余元。
27岁白鹤村村民谢静是全省2.5万个贫困地区新培育带动脱贫新型经营主体之一。他返乡创业利用村级闲置空房成立西南首家“非常6+1”金蛋工艺品制作工厂,年产40万枚金蛋远销国内各大城市,解决15户当地贫困户就近就业,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农民到“乡村匠人”的角色嬗变。
筑“巢”引“凤”,四川通过健全机制强化带动,5年来全省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40.7万人、创办企业5.1万个,实现产值944.5亿元。探索出直接扶持、托管帮扶、企业带动、社会帮扶、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代种代养“七大脱贫模式”。
宜宾市筠连镇五凤村肉牛专业合作社将创新财政扶贫方式试点资金量化为股,对“三缺户”、一般建卡贫困户、原入社社员和合作社集体进行分类股权配置,在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基础上增加贫困户分红比例进行增值分红,带动脱贫效果显著;罗江县慧觉镇龙王村探索建立全省第一个贫困户精准扶贫产业园,将资金“精准到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依靠园区分红,人均纯收入由不足2300元逐年提高到5000元以上;凉山州昭觉县以“四好”村创建为抓手,去年发放彝家安居贷2671万元、建成彝家新寨28个,2836户农户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
挂图作战、砥砺前行。四川提出:未来五年,全省三农工作将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结构优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到2022年建成全国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上一篇:“空中草莓”香满园
下一篇:把功能农业做成中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