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佰平:挺起脊背带富乡亲

  魏小青 本报记者 杨娟

  7月5日,烈日当空,湖南省邵东县九龙岭镇桥头村,一群头戴斗笠的农民正利用晴天抓紧采摘黄花菜。其中一位身材单薄、肤色黝黑、身子弯得很低的老人手脚却极为麻利。

  这位62岁的老人名叫郑佰平,从小患上背脊炎无钱医治导致驼背。脊背的弯曲并没有击垮他,在外摆过地摊、开过三轮,如今,郑佰平带领着乡亲们发展生态种养,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狠角色”:连续8年被评为全县种粮大户,连续5年被评为市县科技示范户和劳动先进个人,201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示范户。近日,这位年长的新型职业农民又被安排到省委党校学习农业科技知识。

  12年前,郑佰平在邵东县里也是个名人,不过,却是有名的“上访户”。2005年,邵东县城全面整治“慢慢游”拉客后,多年来靠“慢慢游”糊口的郑佰平失业了。由于身体缺陷,郑佰平找工作四处碰壁,两个孩子上学要钱和一家四口在县城的生活开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郑佰平领着一批“失业者”走长沙上北京四处上访。

  “与其等靠要,不如振作起来摆脱现状。”2006年,郑佰平决定携家人返回老家,拾了村里20亩撂荒地种植水稻,又从农信社贷款5万元,建了10间牛栏,养了38头水牛,当年净赚4万余元。

  尝到甜头后信心倍增,夫妻俩根据市场行情,又尝试了养猪、黄花菜种植等。他利用种植的玉米、红薯、花生、稻谷等绿色产品加工来喂养猪和牛,再用牲畜的废弃物返田做肥料,初步构建起了生态循环农业。

  为了节省开支,不到万不得已郑佰平夫妇都不请人,所有的活几乎都是自己干。每天凌晨4点,别人还在睡梦中时,郑佰平夫妇已经上山割草、下地耕田了;别人在打牌娱乐的时候,他们夫妇俩马不停蹄地打饲料、喂猪、清扫猪场。每天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劳作18小时,一年到头,连春节都没消停过。

  村民们有人不解地问:“你早就衣食无忧了,年纪不小了,何必还这么拼?”郑佰平笑答:“人活一世,总得创造点价值,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快活。”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夫妻俩种养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种植水稻200余亩、黄花210亩,增建猪舍21间,养猪年存栏200余头,年盈利60万元左右。

  郑佰平并未就此止步,这几年,他又把目光瞄准了苗木的培育上。繁育幼苗是一项技术活,为了学习怎样育苗,只读了两年小学的郑佰平主动进城求教,向邵东县、邵阳市乃至省里的专家悉心讨教。与此同时,他还上贵州跑广西走云南,四处学技术、找销路。

  学成归来后,郑佰平在村里建立了苗圃场,在他的带动下,当地110多位农户跟着他一起干。技术上的问题,他毫无保留地传帮带。郑佰平还主动为大家找销路、签订单,确保产销两旺。连续两年,郑佰平与湖南玖一玉泉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代育冬枣幼苗合同,组织群众育苗并统一销售。

  育苗的同时,郑佰平也在“育人”。他将自己成立的常兴种养专业合作社打造成了务工返乡人员的创业孵化基地,义务培训村民,培训内容涉及花卉、苗木、经济果林、土地流转等多个领域,帮助务工返乡人员实现就业创业。截至2016年底,合作社共计培训2100余人次,实现销售产值1100多万元,先后指导建设规模化养殖场5个、苗木基地10个,带动了周边5个村800多名人员就业,实现了特色养殖、种植规模经营效益提升和农民增产增收共赢。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