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业工作以发展“三精”农业为统揽,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发展“1+2+4”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实施“特色产业增效、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农业企业升级、农业品牌创优、新市民培训、智慧农业应用示范”六大工程,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扎实推进农业综合改革,实现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是粮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年市属粮食播种总面积141.14万亩。鼓励有机水稻种植,培育有机大米产业,全市有机水稻转换及认证5.1万亩。开展“灵硒牌”有机富硒农产品创建工作,巩固有机富硒稻生产基地6万亩,实现粮食加工业产值13.2亿元。加大营养米、保健功能性米、高端米产品和米糠油、米粉、方便米饭、米油糠纤维饼的研发力度,提升产品附加值。进一步优化粮经饲结构,牧草种植总面积25.6万亩,其中苜蓿9.57万亩、青贮玉米13.5万亩、黑麦草1.26万亩、其他牧草0.57万亩,仅黑麦草已实现亩均增收300元。
二是草畜产业逐步实现高效生态养殖。2017年上半年银川市奶牛存栏16万头,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21.8万头和302.5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8.15万吨、1.65万吨、30万吨,畜牧业发展形势稳中向好,畜产品超额供给。加快推进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引进国外优质高产荷斯坦、安格斯、西门塔尔等畜禽品种,实现全市奶牛、肉牛、肉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100%、80%和90%,畜禽良种率、奶牛单产水平均位居全国前列。实施节本增效集成项目,对比国内外养殖阶段畜禽生产繁殖性能,找准差距,并通过采取生产性能测定技术、全混合日粮技术、饲草料加工调制综合利用技术等先进养殖技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加大畜牧业粪污治理力度。建设粪污综合利用示范场7家,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区)粪便综合处理利用率达70%以上。
三是园艺产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蔬菜产业上半年全市完成瓜菜种植总面积35.1万亩,总产量78.32万吨,设施定植16.9万亩,早春及夏季露地菜定植18.2万亩,其中供港蔬菜基地6万亩。按照“以销定产、以需供求”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搭建冷链物流体系,引进了广州安平农业有限公司和深圳海吉星农产品批发物流协会,建设高端供外蔬菜种植、分拣、加工、冷冻、包装生产基地,全市共有30家企业(合作社)与外地客商签订了产销协议,预计今年外销蔬菜产量98万吨,占全市蔬菜生产总量的60%左右,有效解决夏秋露地菜集中上市价低、滞销等问题。花卉产业,全市花卉种植面积6000亩,先后引进了天地缘、周景世荣、宁夏睿发公司、西月等大小20家花卉经营主体落户兴庆区,上半年开工建设了银川国际鲜花港、银川爱必达花卉科技示范园、银川花溪谷生态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园等7个项目。目前,我市80%鲜切花外销到内蒙、青海、甘肃、兰州、陕西、新疆等地以及北京、天津、石家庄、上海、东南沿海等城市,“塞上花卉”品牌在西北、华北花卉市场崭露头角。
四是适水产业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创新养殖模式,切实提升农民养殖收益。引进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殖技术,将传统池塘开放式“散养”模式创新为新型的池塘循环流水“圈养”模式,解决了水产养殖的自身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根本问题,将单产由原来的1000公斤提升到1600公斤,效益为常规养殖的3倍,有效增加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并逐步实现养殖用水“零排放”。加强与高校产学研结合,采用上海海洋大学管博士的国家专利技术,在稻田构建复合养殖生态系统,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实现亩产“千斤粮、百公斤鱼、万元钱”的提质增产模式;加大养殖结构调整力度,减少四大家鱼的养殖面积,引进南美白对虾、美国斑点叉尾鮰等优良品种,2017年工厂化设施养殖面积37万平米。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1.67万亩,上半年水产品总产量3.56万吨(不含鱼种),产值4.13亿元。
五是休闲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围绕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成功举办了首届银川春季农业嘉年华,突出“新农业、鲜生活”发展理念,在宁夏森淼生态旅游区、宁夏志辉源石酒庄、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举办了“农业科普游园节”、“海棠花漫步节”、“欢乐插秧节”等系列活动,广泛吸引了区内外市民朋友前来参观游玩。通过此次农业嘉年华活动的举行,极大地带动了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上半年,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到12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13.2%和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