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农机发明高手在民间

  王克鹏 张洪

  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农村,有这样一帮人,像姚承峰、李华、李震等,都是普通农民或农机手,可知名度很高,并广受称赞。除了他们懂农机、会致富,更因为他们好钻研、善创新,推出了一项项研究和发明成果,成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补充,在农业生产和农民致富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手在民间。近年来,高青农机化事业飞速发展,为农民开展农机具研发革新提供了载体和支撑,也让农民的发明创造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与此同时,高青大力推进农机培训教育,造就了农民科技研发的一方沃土,培育出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也让“民间高手”脱颖而出。

  姚承峰:“双割刀”破解大难题

  姚承峰是高青县青城镇香姚村农民,虽然仅有初中文化,但他根据动力学原理研制出了小麦收获“双割刀”,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发明证书。

  有一年夏收,姚承峰夫妻俩在田家村割麦时,户主要求把麦茬割得低一点。姚承峰放低割刀后,一垄麦子没割完,车就被麦穰塞住走不动了,割刀也不转了。而这一耽误就是3天时间。

  麦熟一晌,想个什么办法才能让麦穰不塞车?从小喜欢琢磨农机的姚承峰说干就干,在自家小院里铺开了场子,买件、改装、焊接……半年后“双割刀”成型。可是一试刀,收割机没走几步就抛锚了。

  姚承峰二话没说,回家继续改进、试验,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方便、实用、高效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二次切割装置终于研制成功。由收割机自带的割刀收割麦穗,另外安装一套割刀割麦秆,姚承峰形象地将其命名为“双割刀”。

  “双割刀”初试身手,就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认可。用普通割刀收10亩麦子需要1.5小时,而用“双割刀”只需1小时。这一年,姚承峰卖出100多台“双割刀”,为农民、机手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也让他在发明上备受鼓舞。

  近年来,姚承峰又克服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双割刀”功能愈加强大。他不仅为“双割刀”申请下了国家专利,还注册了商标,顺利将产品推向市场,年销量迅速突破500台大关。

  据姚承峰介绍,过去的自走式联合收割机普遍装备一次割刀,麦收时经常出现塞车及漏籽、筛选不干净等问题。机手为了提高收割速度,往往提高麦茬,这样就对秋作物种植极为不便。

  姚承峰发明的装置使用固定伸缩式双层刀,能自由方便地调节麦茬高矮。一次割刀将麦穗割下送入收割机,麦叶和麦秆被二次割刀切断均匀撒于田间,而不再进入收割机,有效解决了农民的“老大难”问题,既有利于秸秆禁烧又方便了收获和耕种。

  “收割速度由原来每小时3公里提高到5公里,而且不会出现塞车。另外配备了可调式滑行器,自由调节切割高度,还安装了液压控制系统,当遇到障碍或不便使用时,无需停车就能提起‘双割刀’。”姚承峰介绍说:“按一台收割机每天工作10小时,比过去可多割20多亩,增收1000元,还节约燃油费200元。”同时,秸秆还田能顶一茬农肥,还起到保湿和除草的作用。

  李华:大棚拖拉机上“央视”

  李华是高青县青城镇大于家村人,大学电气机械专业毕业后,他毅然放弃了在城里就业的机会,回到村里开了一家农机维修店。

  大于家村是大棚种植专业村,由于大棚比较矮,一般拖拉机很难正常作业,种植户非常辛苦。特别是村里新上了低温西瓜棚后,耕地、开沟更成了农户的大难题。大棚里能否实现机械耕作呢?

  李华开始查资料、画图纸、购机器、搞实验,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一般的小型拖拉机动力不足,即使勉强进了大棚,根本就跑不起来,更别说进行作业了。于是,他投巨资买来“上海SH-50”拖拉机作母本进行改装,把后车轮轮胎换成“潍坊—12”拖拉机的人字形走步型轮胎,拖拉机明显变矮了,但测试时发现还是有点高。

  为了开阔思路,李华又花4000多元买了台电脑上网“取经”,几个月后终于想出了好主意——把拖拉机平行前桥设计成下凹形,使底盘、车身整体下移,同时把油箱和驾驶座、方向盘等驾驶装置分别移至发动机两侧,进而将整个车身高度降到了最低,可以在0.95米高度空间环境中自由作业。针对四轮压强过大的缺陷,李华又加装了两个后轮。第一台低空间作业拖拉机诞生了。

  为了使发明的机械更加实用,李华根据使用情况逐年进行改进升级。期间,他将与低空间作业拖拉机相配套的旋耕犁加宽,使耕地效率提高了一倍;在拖拉机两个后轮上分别增设了手动刹车装置,实现了单边制动,拖拉机掉头拐弯更灵活快捷,每天至少多耕5亩地。他还研发出了相配套的西瓜开沟机。“原来人工开沟费用为120多块钱,而用西瓜开沟机每亩地只需50元,而且土地平整度高、墒情更好,有利于改善西瓜苗情。”有瓜农高兴地说。

  去年6月21日,李华的低空间作业拖拉机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该机既保持了原有拖拉机的功能特性,又满足了大棚等低空间环境的作业要求,并能配用耕、耙、播等农机具,完成多种田间作业。“我有一个2亩多的大棚,西瓜、菠菜轮作,以前靠人工刨地,3个壮劳力得忙活3天,光人工费就要200多块钱。有了低空间作业拖拉机,现在用不了10分钟就能搞定,只花104元,比原来节省了一半。”大棚种植户于洪庄说:“每亩菠菜也比原来多收300斤,即使按每斤5毛钱算,机械耕地的费用就回来了。”

  为了让发明惠及广大农民,李华开始为用户定制产品,并成立低空间作业拖拉机合作社,让这一发明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农民带来更好的收益。

  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摄制组曾专门采访了李华,并拍摄了低空间作业拖拉机党员远程教育专题片,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

  农机发明:植根沃土高手辈出

  近年来,随着农民购机、用机热迅速兴起,高青县涌现出一大批农民发明家,取得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发明专利及创新成果。像不久前媒体报道的高城镇明理村80后农民李震,几年工夫,一个人就推出了夏播玉米保护器、小麦播种机螺旋平土器、两行单粒覆膜播种机、小麦秸秆还田玉米播种一体机和小麦旋耕播种一体机等多个发明。

  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激励和拉动下,高青农机装备数量和水平大幅提升。目前,全县农机总量达到82000多台,涵盖了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等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随着大型、复式、高效农机不断增加,农机化作业涉及到微耕、播种、施肥、灌溉、植保、地膜覆盖、运输、脱粒、秸秆处理以及渔业增氧、林业植树修剪等众多环节。在买农机、用农机的热烈氛围中,一些农民开始围着农机动开了脑筋,结合农机化生产实际,破解新旧农机转换、新型农机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作为当代职业农民,懂技术非常重要。农机手不仅要会操作农机,还要善于钻研,里面的学问很大,很有研究头!”农机手孙孝强是高城镇北门里村农民,有着近30年农机驾驶操作经验,如今成了当地有名的农机“土专家”,他曾被有关农机厂家邀请参与产品改进,现在则经常到田间地头、农机讲堂给农民、机手讲课,成为深受欢迎的农民“客座教授”。

  在引导农民购机、用机的同时,高青县积极组织实施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县农机部门利用农机校、技术推广、农机监理、农机维修和生产经营企业等各方培训资源,按照不同时节,适时开展培训,把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与农机驾驶操作培训、农机年检年审、购机补贴、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生产、平安农机创建、农机维修紧密结合起来,推行培训班、技术讲座、科技下乡、现场演示、技能竞赛、以会代训、企业培训、三包服务等多种培训模式,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训上门、培训到田间地头等活动,推进教育培训进农村、进社区、进厂矿、进集市、进合作社、进农家,营造了促进农机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高青县自开展农机大培训以来,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7000余名,为全县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