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以“家”为媒播撒文明乡风

  刘伟 本报记者 于洪光 杨瑞雪

  近年来,山东省胶州市以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为载体,将家风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引导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守法纪,自觉向上向善,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村村动员、户户参与、人人争先”的良好乡村风尚。

  截至目前,胶州市20.6万余户家庭有13.5万余户创建成“洁净庭院”,创建比例达65.5%;“洁净庭院”中有8.7万余户创建成“五好家庭”,创建比例达42%;全市各镇共评出镇级“文明家庭”7400余户。

  大张旗鼓表彰先进树典型

  在胶州市李哥庄镇纪家庄村,村民王兴富指着大门旁边的铜牌自豪地说:“瞧,这块牌子可是俺镇的党委书记亲自给挂上去的。”

  大街上敲锣打鼓,金灿灿的奖牌挂到门口,这吸引了众多村民的目光,大家纷纷议论,表示要向标杆看齐。村民王元吉在一旁羡慕地说,“可得好好向人家学习,争取今年在自家门前也挂上光荣牌。”

  胶州市连续两年在“身边好人·尚德胶州”颁奖典礼上统一表彰市级“文明家庭”,给予每户家庭5000元的奖励;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了一批家风家训主题街、主题广场;在社区常态化开展邻居节—“家·秀”主题活动,通过“家风家训”写、讲、晒、议、评等环节,弘扬家庭正能量。

  与此同时,胶州市12个镇也分别通过召开表彰大会、发放褒扬金、敲锣打鼓送奖牌上门等方式对辖区内的“文明家庭”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推树先进典型。

  如今,胶州市811个村(居)均结合村庄实际开展了道德典型评选活动,其中768个村(居)建立了善行义举四德榜,并在上面公示本村的先进典型。各村(居)以“五好文明家庭”为主体,引导村民从优秀生产生活习惯、传统风俗入手,提炼“好家训”,培养“好家风”,形成了“村村有榜样、户户学先进”的浓厚氛围。

  标杆“废”“立”群众说了算

  在里岔镇寺西村,傅德安是全村公认的“热心人”,在“最美家庭”评选中,其“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家风家训,得到了广大村民的认可,成为该村唯一一户拟推荐对象,在全镇文明家庭评选中,傅德安家庭也榜上有名。

  “老傅对村里的事务很上心,经常协助村委出谋划策。”寺西村党支部书记刘森才介绍说,傅德安作为村里的老党员,碰上邻里矛盾,他总能协调化解。在搞好自家庭院和街道卫生的同时,他还带动周边邻居一起配合村庄保洁员工作。老傅平时投身公益、乐善好施,在村里享有很高的声誉。

  寺西村在典型户评选中,严格采取小组推荐、群众评议、审核确定、结果公示、上榜公布和挂牌备案6步程序,做到创建活动由群众推荐、由群众评议、向群众公示,确保创建的典型是群众认可的,有效避免了“人情家庭”“后门家庭”等情况。

  在实际创建工作中,胶州市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在每年开展一轮文明家庭创建的同时,对往届文明家庭进行复查评议,对群众反映强烈或该家庭现实表现下滑、严重达不到创建标准的摘其头衔,取消文明家庭资格,不再授予当年创建资格。

  全民主动向好家风“看齐”

  在胶东街道办事处前店口村,堵姜氏老人已102岁高龄,五世同堂,是全村公认的和睦欢乐大家庭。全家83口人在老人带领下形成了和睦孝顺的好家风——“伯训传继书,方正乃伦文”的祖训家教,引导着子女后人多学本事,不给人亏吃,好好工作,按规矩办事。

  近几年,胶州市民主动向好家风“看齐”,在“最美家庭”评选中,涌现出一大批蕴含正能量的优秀家风家训。中云街道的赵萍,坚守“尊老爱幼,亲穆存心”的家风,30年如一日照顾残疾的丈夫和年迈的婆婆;阜安街道的张文森、刘新菊夫妇,将“行善积德,扶孤助残”作为传家之道,13年来义务帮助失去双亲的三姐妹……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胶州市委宣传部部长马锦秀认为,寻找“最美家庭”就是要注重家风传播,从优秀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传统风俗入手,提炼好家训、培养好家风,进一步扩大家风家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让家风家训“活”起来。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