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邱玥 郭冠东
“房屋小半间,抬头能望天;三世同堂住,睡觉肩靠肩。”这曾经是棚户区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今已成为历史。来自住建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4月,棚户区改造已开工219万套,完成年度目标任务600万套的36%,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2008年至2016年,棚户区改造共惠及8000多万居民。一栋栋楼房从原本低矮破旧的城市棚户区中拔地而起,千千万万棚户区居民搬进新居,提升了幸福指数,迎来了新生活。
“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今年71岁的任振芝是内蒙古阿尔山林业局职工遗属,也是当地的低保户,2014年她从棚户房搬进了位于伊尔施镇林海街道的鸿旭小区。“住了20多年林场的木头房子,总寻思哪辈子能住上楼啊,给我馋得够呛。没想到这两年梦想成真了,政府还给了3万元安家费。我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任振芝说。
阿尔山地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深处,是老国有林区,随着林区经济转型和全面禁伐,大面积棚户区成为制约阿尔山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瓶颈。近年来,阿尔山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亿元,林场职工、低保户和困难群众等总计将近2000户从生活不便的棚户房分批搬进了新建的楼房。棚改工程也成为阿尔山有史以来投资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头号民生工程”。
制图:邱玥
和任振芝住在同一个小区的李秀英也是棚改受益者。今年76岁的她住了40多年的老平房,李秀英说:“天天劈柴挑水,冬天取暖时遭老罪了,烧柴火烧锯末,有时点不着,熏得满眼泪。”如今住上统一装修的新楼房,有了自来水、天然气、市政供电、有线电视和集中供暖。“现在我这屋子里都是地热,每年供暖7个月”,李秀英说,“不用烧柴火,每天省老事了。”
阿尔山的巨变只是我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建设的缩影。2015年6月,国务院要求2015—2017年全国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三年来,全国棚户区改造力度持续加强,2015年开工601万套,2016年开工606万套,2017年预计也将开工600万套以上。未来三年,还将有1500万户居民实现“出棚进楼”的梦想。
货币化安置一举多得
“能住上楼房,下雨不担心家里漏雨,刮风不担心房顶掉瓦片,冬天能舒舒服服地在家里烤火了。”看着舒适、干净的安置房,贵州六盘水市的尹成顺心里乐开了花。今年61岁的他,上有87岁的老母亲,下有残疾的儿子,因无力购房,一家人只能长年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瓦房中。“从得知棚改启动,到搬进安置房,只用了半年的时间。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终于实现了几代人的愿望。”
六盘水市是典型的“三线”建设城市,辖区内棚户区点多面广,尤其是“三线”企业集中区域,虽然面积只占到整个棚户区的十分之一,但职工居住的房屋大多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建设标准低,配套功能不完善,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解决棚户区百姓的“蜗居”窘境,在中央支持下,六盘水市多方筹措资金推进棚户区改造。截至目前,六盘水市的棚改工作累计完成投资227.06亿元,其中拉动社会资金26.04亿元,有力加快了棚改进度。
积极推进货币化安置是六盘水棚改一大亮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六盘水市共购买34.61万平方米存量商品房作为棚户区安置房,引导棚改居民购买商品房作为安置房11.63万平方米。“棚改货币化安置既可以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过剩产能,还能缩短回迁时间,一举多得。”六盘水市棚户区改造办公室主任陈登学表示。
据有关统计显示,2014—2016年全国棚改的货币化安置比例分别为9%、29.9%和48.5%,预计2017年有望达到60%。“在那些库存量大,市场房源非常充足的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还要进一步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促进去库存,减少重复建设。”住建部副部长陆克华说。
“搬得进”还要“住得好”
“小区内绿化等配套设施齐全,小区外有公园、广场,距离医院、购物中心也很近,真是太方便了。”搬进位于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城区刘江幸福苑的棚改户王德利高兴地说。
为了让棚改户“搬得进、住得好”,临邑县优先选择靠近公园、靠近学校的地段规划建设安置区,设计了60至120平方米等多种户型,并统筹安排了幼儿教育、物业、绿化、商业用房等配套设施,做到同步设计、同步施工,满足了棚改户的多样化需求。目前,已有30余栋楼房完成主体建设,年底前可搬迁入住。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是棚户区居民住得舒心的重要保障。”陆克华坦言,当前,有部分棚改安置房项目因为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安置住房小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影响了棚改居民及时入住,“我们将督促各地,一是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确保配套设施与棚改安置住房实现‘四个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报批、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