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兵团一五〇团:造林治沙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来源: | 作者:中国农民网
  中国农民网 150团8月28日讯(通讯员 阙玉保)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的兵团第八师150团人最能体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150团从1958年开发初期的“大风刮走牲畜,风沙淹没农田”中深深体会到:“要生存必须先造林治沙,要发展必须改善生态环境。”于是,在中国的西北边陲,在中国第二大沙漠中,兵团人书写了一部与干旱风沙做斗争、用近60载造林治沙构筑绿色生命线的宏大史诗。
 
  荒漠预示着死亡,而绿色象征着生命。要使荒漠变绿洲,需要科学有效长期不懈的努力,这种努力也许会夭折,也许会因为某届领导班子更换而中断。但是,150团历届领导班子却从未动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决心,因为他们深切地体会到“要生存、先造林”这个道理,而这种认知是经历过惨痛的教训后形成的共识。
 
  150团开发初期,由于受生活所迫,人们做饭取暖都是就地取材——砍伐野生梭梭和红柳。那时候,每个连队都成立了大车班专门砍伐野生植被,挨家挨户送柴草。野生植被的大肆破坏让这里的人们尝到了恶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大风一起遮天蔽日,孩子找不到爹娘,大人迷失了方向,一些牲畜被狂风裹挟进了“死亡之海”,再也没有出来。人们辛勤开垦出的农田也被风沙掩埋,即将收获的农作物大片倒伏。女职工坐在地边抱头痛哭,男职工则无力地摇头叹息。时任团长忍住悲伤坚定地说:“同志们,不要悲伤,不要叹气,大自然不会可怜我们,我们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必须植树造林防风固沙。”于是,人们擦干眼泪,挽起袖子,积极自愿地投入到了义务植树造林的浪潮中,而且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长期而艰苦的实践中,这个团摸索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经验——四级生态防风固沙体系。即:第一道荒漠防风固沙林,实行围栏封育、禁牧圈养,严格保护荒漠植被,并进行人工补植梭梭固沙林,阻止流沙移动;第二道防风阻沙基干林,阻止流沙,降低风速;第三道农田和道路防护林,在所有条田及主干道路实行林网化建设,有效保护农作物;第四道人居绿化防护林,在所有连队外围栽植6米宽的绿化林,在街巷、道路、公共场所营造风景林和绿化带,在职工庭院内种植经济林,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四级生态防风固沙体系的建立,不但保证了团场的生态安全、守住了生命线,还为团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马斯洛曾说过: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和温饱需求后,还有更高层次的社会认可需求。150团现任党委班子顺应广大职工群众的更高需求,在今年的党委工作报告中提出: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新的增长点,要让每个人不仅享有呼吸新鲜空气、喝干净水、吃放心食物、生活在宜居环境中,还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展示出驼铃古城、丝路驿站、沙漠绿洲、屯垦新城的特色,将军垦文化、兵团文化、农业文化、沙漠文化、古城文化深度融入,来体现150团独一无二的生态魅力和人文底蕴。同时,依托驼铃梦坡国家4A级景区优势,发展集中连片果园、设施采摘农业、现代观光农业,积极打造创意观光、休闲体验的现代农业全域旅游示范团场,推动农业经济向全域经济开发拓展。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全时空、全行业探索“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新路径,做到产业围绕旅游转、产品围绕旅游造、结构围绕旅游调、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全力做好全域旅游项目落实,努力把150团建设成沙海驿站人间仙境。
 
  前不久,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魅力中国城》中,石河子市副市长乐旸在推介词中着力阐述了150团沙漠植绿的奇迹。绿色是我们石河子人的骄傲,绿色也是我们向世人展示兵团人的最亮名片。
 
  今年2月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人人都树立生态保护就是生命线的意识,自觉参与到生态保护之中来,人人为生态保护增砖添瓦,让生态保护红线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