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再现“八水绕长安”胜景
来源: | 作者: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

  渭河两岸的依依垂柳、浐灞湿地的亲水步道、周至水街的秀美风情……漫步在古城西安,处处都是“活力水城”的生动画卷。近日,西安成功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验收,全面完成7方面29项试点建设任务,25项指标全部达标。伴随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消失已久的“八水绕长安”胜景正悄然回归。

  困境 西安缘何从“陆海”化身“旱城”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上林赋》中描写了围绕古都西安的8条河流。自此,“长安八水”的盛名开始流传。所谓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8条河流。在古代,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除了自然水系,“长安八水”也包括人工开掘的水渠、湖泊。自汉代起,昆明池、漕渠等均起到饮用、航运、灌溉等重要作用。隋唐长安城外八水环绕,城内渠道纵横,形成多处风景区,以曲江池、兴庆池、太液池、昆明池和定昆池最为著名。

  可随着时代更迭,曾经烟波浩渺、碧波荡漾的景象却与西安“渐行渐远”,到了21世纪初,“八水”虽依旧存在,但水量却大不如前。西安从“陆海”变成“旱城”。

  一方面,秦汉以来,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人们砍伐了大量的树木,破坏了涵养水源的生态系统。另一方面,随着唐后期政治中心迁出西安,治水力度也随之减弱。宋以后,西安大量渠道废塞,水流不畅,这个问题一直持续到现在。

  破局 做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2012年年底,西安市委、市政府讨论通过《“八水润西安”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的目标。2013年,“八水润西安”工程全面启动,同年7月,西安市作为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开始了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2017年6月25日,西安市通过水利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技术评估;同年8月25日,通过水利部行政验收。

  如今,西安治水已初现成效。西安市水务局介绍,西安市以“引沣进城”“引大济河湖”工程为依托,先后将秦岭北麓地表水引至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汉城湖等河池;建成11座湖池与13处大型湿地,新增生态水面1.2万亩、湿地面积2.76万亩。

  在构建生态堤防方面,过去3年西安市共完成渭河、灞河等10条主要河流的综合治理,新建、加固生态护岸和堤防514.74公里。

  此外,在水生态的保护修复上,西安市采取了防治结合的方法。在“防”的方面,深入开展了地下水保护行动,自20世纪末以来,累计封停城市自备井2304眼,累计回灌量达到290万立方米,有效遏制了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在“治”的方面,则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积极开展水生态修复试点,完成了浐灞生态区水系整治和修复试点任务。

  “东有浐灞广运潭,西有沣河昆明池,南有唐城曲江湖,北有未央汉城湖,中有明清护城河”的城市水系新格局正在形成。

  现状 打造融古于今的特色水文化

  在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时,西安市充分考虑到了“八水”所承载的历史底蕴与内涵。

  “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31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遗存极其丰富。挖掘和凸显西安独特的文化内涵,真正让历史、文化因水而‘活’起来,‘动’起来,具有可持续的生命力。”西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把建设与恢复不同历史时期的水文化、水景观融入水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使源远流长、厚重大气的古都文明得以延续、传承和发扬光大。”

  目前,西安已初步建成一批独具历史时代特色的水文化主题景观。在汉城湖公园,你不仅能领略汉代长安城漕运河道的壮阔,更能通过参观天汉雄风广场、大风阁、丝绸之路博物馆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在大唐芙蓉园里,沿着曲江池畔漫步,一路上尽是绿树碧草、舞榭歌台,时不时迎面走来一支盛装打扮的仿唐乐舞队伍,让人感觉仿佛穿越回了盛唐。

  除了水文化景观的建设,西安市还举办了一系列高规格的水文化活动。连续4年,汉城湖公园举办了端午龙舟赛、汉服展示、文化庙会等活动。这些以汉、唐、明清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观与文化活动,向世界展现了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具有鲜明历史特色的水文化产业正在逐渐成为古都西安的一张崭新名片。

  (本报记者 张哲浩 本报见习记者 唐芊尔)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