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蛋蛋”拓宽致富路
“定西有三大产业:土豆、洋芋、马铃薯!”今天,当外地客人走进定西时,当地人往往会与对方如此调侃,轻松的言语之间透着一份深深的自信:作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的定西,是全国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薯制品加工基地。
然而,与如今的“轻松调侃”不同,昔日定西人的脑海中,却处处充满着对贫困的记忆。“陇中苦瘠甲于天下。”地处甘肃中部的定西,十年九旱,极度缺水,是我国最贫困的地方之一,也是甘肃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
地瘠民贫的定西,如何将马铃薯变成了“金字招牌”?这个问题,引起了日前参加全国产业扶贫(甘肃定西)现场观摩代表们的浓厚兴趣:定西是全国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多年来,定西市紧紧围绕这一资源禀赋,坚定地走产业化扶贫之路,并把马铃薯作为第一扶贫产业,发展壮大了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共赢,有效保障了贫困农户稳定脱贫。
从过去“救命薯”“温饱薯”到今天的“致富薯”“小康薯”,定西将马铃薯产业打造成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出席此次现场观摩的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表示,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必须找对路子突出特色,紧扣“市场”做文章,立足资源禀赋,找准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让贫困户真正从产业发展中精准受益。
一届接着一届干,政府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出成绩
翻开历史的黄页,靠马铃薯填饱肚子、度饥荒曾是定西人的集体辛酸记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定西连续多年遭遇大旱。1996年,定西市首次提出实施“洋芋工程”的计划,开始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大面积推广马铃薯种植。随着产业的初步形成和发展,后又提出“打造马铃薯之乡”。一直到2008年,产业发展已见成效的定西,正式提出了“打造中国薯都”的构想。
从“洋芋工程”到提出打造“中国薯都”,定西用22年时间完成了“凤凰涅槃”式的跨越,其马铃薯产业发展经历了自给自足、产业培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转型升级5个阶段,已成为定西产业链条最完整、农民从中受益最多、扶贫效果最好、发展潜力最大、国内外影响最深的农业支柱产业。
“20多年里,定西历届市委、市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带领全市干部群众,群策群力,苦干巧干,全力培育马铃薯产业。”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说,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市上成立了由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产业发展工作,专门制定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并坚持制定每5年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及年度工作要点。同时,全市还着力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整体政策扶持,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扶持产业发展,每年市级财政安排500万元、县区4000多万元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新品种引进、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种薯繁育推广、标准化基地建设、主食产品研发等产业链节点发展,使定西始终走在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前列。
屈冬玉指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要树立自信,持之以恒抓产业,突出特色优势,发挥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的支柱作用,同时依托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发展特色第三产业,实现三产融合。
“以前年年种粮不见粮,现在不种小麦改种马铃薯,产量比以前高出好几倍,收入也比以前好得多。”提及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定西市安定区高峰乡红光村马铃薯种植户李俊林回忆说,当初,政府鼓励大家种植马铃薯,大家一开始由于不了解还不敢种,结果2004年他“试着”种了4亩,收入当年就翻番了。2012年,他将家里土地全部种了马铃薯,两年时间就脱贫了。
目标锁定贫困户,“四跟进”举措确保产业扶贫出成效
“这个微型薯主要出口到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单价为每粒50美分,相当于人民币3块多钱。”当记者走进安定区香泉镇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在当地引进的马铃薯科研单位——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基地内,该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拿起一颗鹌鹑蛋大小的“微型薯”对记者说:“近两年,我们瞄准种薯,投资建立了高标准离地栽培网棚微型薯生产基地,并带动全区14家种薯企业微型薯生产由国内销售向国外销售转变。通过发展种薯产业,我们想带动更多周边贫困户参与进来,通过种薯扩繁脱贫致富。”
像定西市马铃薯研究所一样,当地更多的马铃薯企业正在参与到产业扶贫进程之中。“我们采取‘经营主体+农户’分散发展和‘服务主体+农户’抱团发展两种模式,按照贫困户劳动能力强弱、技术掌握程度,由14家经营主体常年聘用36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产业工人,人均年可获得收入1.9万元。”香泉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香泉镇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路,坚持“项目和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原则,按照“政府投资、集体所有、主体经营、带动农户”的模式,将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中央财政移民搬迁补助资金、世行贷款等项目资金以村集体的名义投入到带动能力强的主体,支持建设生产经济设施,并建立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不低于折股量化股金8%的比例进行分红,4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可分得股金56.56万元,户均近1.3万元,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致富门路。
记者从定西市了解到,近年来,在实施“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中,定西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马铃薯产业奖补资金及贷款贴息资金5000万元,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65亿元,互助资金担保增信贷款4亿元,精准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15万户。
把产业做优做强,打造精准脱贫的支柱产业
“产业扶贫,做优是根本。近年来,我们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全力助推产业扶贫。”安定区区委书记赵众炜说。得益于产业扶贫的强力推进,全区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0.49万人减少到去年的5.53万人。全区贫困户去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元。
在位于安定区的定西经济开发区的甘肃巨鹏清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展厅内,摆满了薯条、薯馕、甜甜圈、饼干、馒头、小面包等数十种马铃薯主食产品。展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研究加工和推广马铃薯主食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打造企业乃至整个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据介绍,近年来,该公司立足定西的马铃薯产业优势,通过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吸收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建立了“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了62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事实上,面对马铃薯主食产业化这一重大机遇和课题,定西市也期待着能借此打造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奇迹,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支柱产业的地位。定西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定西积极强化马铃薯主食产业化的战略机遇,引导本地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主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新趋势,组建成立马铃薯主食产业开发联盟,制定了马铃薯主食良种引育推广、标准化及创新模式种植、文化挖掘推介等10大行动,并采取“一企一策”办法,积极研发并生产马铃薯主食产品,实现加工产品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以更好促进全市的产业扶贫进程。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