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机研发有了创新工作室

  (记者郜晋亮)近日,由青海省总工会命名,青海省农牧工会、农机局授牌的“许振林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这是青海第一个以农牧机械技术创新、研发为主的工作室。对于从事农机化服务、农牧机械试验推广和机具研发整整30年的“老革命”许振林来说,更是职业生涯的一件大事。

  目前,许振林创新工作室由14名行业专家组成,集成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技术攻关、青海省河卡种羊场技术试验、青海林丰农牧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机具制造、青海农机推广站技术推广、湟中县鲍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实施的“五位一体”服务新模式。

  “创新工作室的最大特点与优势,或者说最大创新之处就是为在行业系统内集中最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开展集团攻关,拆除了条条框框,扫清了体制壁垒。”许振林说,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源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整合、最优化的组合,更有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作物种植模式越多越不利于机械化。前些年,青海马铃薯种植的模式多达十几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振林既以单位的名义组织过会议,也用自己的名义咨询过有关专家,但单位与单位合作,派不出人是常事,技术成果共享更难;靠自己的朋友关系,并非长久之计,科研技术人员在付出了劳动后却不一定能得到应有的回报。

  这样的问题,创新工作室都可以解决。许振林告诉记者,农机推广单位更熟悉当地农业生产对机械化的需求,可是如果想研发新的农机具,首先自己要出方案给企业,企业委托高校来提供技术数据,再由企业投资进行生产,这个过程中,研发人员并不占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投资企业,最严重的可能会推翻最初的方案,而导致整个研发的失败或研发时间的延迟。现在工作室可以自己投入科研经费,扭转了科研人员以往的被动局面,并且掌握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

  除了冲破体制机制中的束缚,工作室最核心的任务是要进行技术创新,解决农机方面的难题。许振林分析,当前青海农机研发方面的不足,也正是工作室需要集中攻关的难题,一是薄弱环节的关键机具难题,比如马铃薯捡拾机、中小型联合收获机、残膜回收机、油菜中耕锄草机等;二是农机农艺融合后集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难题。针对这些难题,工作室将不断争取相关专家加入,集中优势力量攻关,逐一填补空白点。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