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馆,是中国参观者绝不会错过的地方。
走入展馆,一座龙纹琉璃影壁映入眼帘。影壁的左手边是南亚厅,右手边是展出着上千件中国文物的中国厅。近日,“中国与南亚馆”在经历了一年多的内部装修后,重新向游客开放。
大英博物馆建于1753年,目前收藏有两万余件中国文物,是海外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这些文物在这里轮流展出。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中国书法、绘画和丝绸等藏品,由于对光线非常敏感,博物馆会定期进行更换。
公元前3500年的玉琮,发丝般细致的纹样清晰可见;乾隆皇帝的战袍,上面的铆钉锃锃彻亮,即便摆放在展柜里,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当年的骁勇;《蜃市山水》,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法勾勒出现代城市的轮廓,柔美的画风下却表达出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深深焦虑……这一席中国文化的饕餮盛宴,在海外恐怕也只有在大英博物馆才可以领略得到。
重装开放的中国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其展出文物的方式。大英博物馆将中国馆按照年代分隔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从公元前5000年的陶器到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兴盛而出现的各种精美佛像,再到当代超现实主义的艺术作品,每走过一个隔间,就像穿越了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参观整个中国馆,仿佛徜徉于斑斓的历史隧道之中。
旅居英国的张馨月是中国馆重新开放后第一批前往参观的游客之一。她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个时代的小展区都会选取一句诗或是一个典故来概括这一时代的特征,让参观者对于展品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探索那段历史。”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用来解释该展区的陶器展品以实用的饮食器皿为主,再贴切不过。“传统好像一条河流”用著名画家吴冠中的话来概括当代艺术这一展区,也是用心良苦。1992年,大英博物馆为吴冠中举行个人画展,这是博物馆首次为中国在世画家举行个展。
在当地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对中国馆都赞赏有加:“去大英博物馆的中国馆看看吧!值得你花上几个小时。”“新装修的中国与南亚馆令人惊讶。”“中国馆永远不会让我感到厌倦。”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11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到中国馆,为中国馆的完工剪彩。1992年,33号展馆装修完成时,也是女王前来为之剪彩。据称,伊丽莎白二世总共来过三次大英博物馆,其中两次都是为中国馆而来。
在中国馆内,记者看到许多英国人仔细端详展品,认真聆听语音导览,一位父亲给他三四岁的儿子耐心地讲解着。近年来,英国的“中国文化热”不断升温,开设中文课的学校、学习中文的英国人越来越多,随处可见的中餐馆颇受当地人欢迎。刚刚过去的元旦,伦敦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新年花车巡游,华人表演队首次在新年巡游中亮相,喜庆的舞龙舞狮吸引了当地媒体和民众的关注。
品古赏今,中国的历史文化已在地球的另一端开枝散叶,文化交流这个民心工程也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本报伦敦1月6日电)
上一篇:鲁班工坊培养泰国小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