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上百吨黄芪苗死亡调查
来源: | 作者:中国农民网
    中国农民网3月6日讯 (通讯员 杨波)2017年5月4日,对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农民郭某来说,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当他准备将运到阿尔山市的黄芪苗栽种时却发现,运来的黄芪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烂。他甚至来不及吃早饭,就找到了另外四个合伙人商议这件事情该怎么办。


 
    “这黄芪出了冷库就运往阿尔山市栽种,怎么就会全部出现腐烂了呢?”郭某等四人最终确定一定是在保鲜库储存过程中被低温冷冻所致。

    郭某回忆,涉及到的黄芪苗共计109.1吨,从2016年4月4日开始入库,到4月14日入完。出库时间从4月25日开始,5月12日结束。合同约定储存温度为0℃和-10℃两个温度,实际储存温度为-10℃,共存放5个库,要求都是-10℃。出库时没有缓苗,直接运到阿尔山市栽植,灾后7-8天发现苗子已经腐烂。


 
喀喇沁旗某果菜保鲜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某说:“存放黄芪苗不是5个库是6个库,还有405库(速冻库),库内都是冷凝管,温度达到-17℃到-25℃,最低-30℃。2016年4月12日,501库(-10℃)已存满,其它5个库是原告方自己选的,当时库里有冻货(肉、鱼等),但郭某说不怕冻,所以温度在-20℃左右。”

    双方在确定的储存温度上存在分歧,最终将官司打到了法院。


 
    “黄芪死亡是否与低温储存有因果关系?如有因果关系,损失数额是多少?”为了搞清这些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人民法院委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农林牧司法鉴定中心进行司法鉴定。

    负责此次鉴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农林牧司法鉴定中心副主任蔡志昌谈到,植物的越冬生理很复杂,不但有物理变化,更主要的是生理生化的变化,主要是植物体内糖的含量增加,糖含量越高,抗冻性越强。植物在进入冬季之前,芽基部组织中蔗糖积累到高峰,在整个冬季维持在高水平,而在春季来临冬眠解除前,蔗糖含量开始降低,而己糖(如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上升。

    秋季,随着温度的降低,黄芪在低温的胁迫下,体内的相对电导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均表现出上升趋势,且随着低温胁迫程度的加剧而加深。春天,随着温度的增加,黄芪逐渐解除休眠,恢复生长活性,同时,土壤水分的增加,植物体内水分也增加,这时候如果再将黄芪放入-10℃、-20℃的环境中,造成细胞间结冰伤害、细胞内结冰伤害、蛋白质被损害及细胞膜伤害,最终,黄芪失去生命力造成腐烂是必然的。

    负责此次鉴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农林牧司法鉴定中心鉴定人员闵怀良也谈到,黄芪死亡就如同冬小麦一样,冬麦春季返青后,不要说-10℃,即使遇到倒春寒(如果后春的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2℃以上,则认为是严重的倒春寒),就会发生成片被冻死的冬小麦。

    为了证实他们的判断,蔡志昌和闵怀良两位鉴定人员又咨询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李国强研究员及哈萨克医医院王仁研究员,他们都认为,翌年开春的黄芪,如果放入-10℃的环境中,其失去生命力是必然的。

    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农林牧司法鉴定中心鉴定,黄芪死亡与低温储存存在因果关系,由此造成的损失数额为5995000元。

    对于如何才能保证黄芪的存活率,闵怀良建议,春天,将来不及处理的已经从地里挖出的黄芪苗进行假植,即在保湿、避光的前提下,温度保持在2℃~5℃的范围内,短时间进行假植。
 
    这起案件的鉴定结果已经出来了,但案件背后却值得反思。无论是种植户还是保鲜库的负责人,都缺乏保存黄芪苗的必要知识,最终酿成了很大的损失。要想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作为农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农业技能,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不懂之处多向农业专家请教,多下功夫钻研。只有这样,才能成 为一个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新型农民,才能让深耕的土地结出硕果。



责任编辑:柴静
  审  核:张莉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