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藜麦种植做好甜菜筒喙象防治
来源: | 作者:中国农业新闻网

甜菜筒喙象是藜麦上的主要害虫,一般年份造成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近两年来,该虫害在北京市藜麦种植上大暴发,一旦防治不利,往往造成毁灭性损失而导致绝产绝收。5月下旬调查显示,在顺义、通州、房山等区的田边、路边、沟渠边的藜科、苋科杂草上已经发现甜菜筒喙象成虫产卵孔,每株杂草上有产卵孔1-3个,每个产卵孔内有卵1-2粒。根据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推算,一代成虫在藜麦上的产卵盛期在5月30日至6月14日,这段时间也是防治藜麦甜菜筒喙象的关键时期。

  甜菜筒喙象成虫体色多变。初羽化时黄白色,后变为红棕色,渐而变为棕褐色或深褐色、黑色。成虫翅鞘上被有黄色鳞粉,怕强光,在强光下喜躲藏于土粒、枯叶下或土缝间,有强的假死性。成虫体长9-12毫米,身体细长,覆很细的毛,鞘翅背面散布不明显的灰色毛斑,腹部两侧往往散布灰色或略黄的毛斑。喙略弯曲,散布距离不等的显著皱刻点,通常有隆线;雄虫喙长为前胸的2/3,雌虫喙长为前胸的4/5。触角位于喙中部之前。眼卵圆形、扁。前胸圆锥形,两侧略拱圆。腹部散布不明显的斑点,足细长。

虫卵危害

幼虫

  甜菜筒喙象的主要有两种为害方式:一是以成虫在藜麦主茎和分枝上钻穴产卵,形成圆形、椭圆形或菱形小型黑褐色空洞或斑纹,并随组织增生膨大成结,结疤干枯沿边缘裂开,使病菌乘机而入,诱发病害发生,致使叶片凋萎、果穗腐烂。此外,若成虫在苗期(株高10-20厘米)连续钻孔产卵时,亦可导致主茎风折。二是以幼虫在藜麦主茎和分枝的内部输导组织中蛀食为害,造成隧道并导致输导组织变褐、坏死,不仅严重影响植株的营养输送,还常常造成主茎风折、侧枝折断、籽实不饱满或形成瘪粒,导致藜麦严重减产。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发布《测防专刊》信息,指导藜麦甜菜筒喙象防治方法。早春杂草是藜麦甜菜筒喙象的先期寄主,后期又成为其较安全的化蛹场所,因此,铲除并彻底销毁田边地头的杂草,尤其是藜麦田周边100米以内的藜科、苋科、蓼科的杂草,可以显著减少藜麦田甜菜筒喙象的虫口数量。当一代成虫出现数量较多时,利用其产卵习性和假死习性,用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虫苯甲酰胺喷雾防治。高效氯氰菊酯一般使用4.5%的剂型或5%的剂型1500-2000倍液,或10%的剂型3000-4000倍液,在茎秆上及茎基部周边10厘米均匀喷雾。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每亩用15毫升,亩用水量为45公斤,喷雾防治,由于该农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药剂能穿过茎部表皮细胞层进入木质部,从而沿木质部传导至未施药的其它部位,在田间作业中,用弥雾或细喷雾效果更好。但当气温高、田间蒸发量大时,应选择早上8点以前,下午5点以后用药,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用药量,也可以更好地增加作物的受药液量和渗透性,有利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成虫最好连续喷雾2次,每隔7天喷一次。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