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遂平县,便一头扎进了嵖岈山。一路走来,遂平人民巧借旅游资源实现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业兴、生态美的变化背后,凝聚着遂平县大力发展旅游扶贫的智慧和心血。
新业态 共享旅游扶贫红利
素有“中原盆景”“奇石王国”美誉的嵖岈山,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遂平。嵖岈山景区获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一金字招牌之后,县委县政府就在思索:嵖岈山是座石头山,如何一年四季吸引游客前来?没有游客,旅游扶贫又从何说起?
说干就干。遂平县开始了旅游提质的深入探索:他们将嵖岈山的秀美风光与季节特征结合起来,让游客感受四季花海、感受到五星级的温泉服务。“西游文化节”“郁金香文化节”“山地马拉松”“摄影艺术节”等活动不断,持续吸引游客眼球。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遂平发展旅游步履坚实:一方面坚持围绕大局,自觉对应国家战略,围绕令人民满意做文章;另一方面坚持市场导向,消费热点在哪里,项目建设开发就到哪里。在遂平县委书记何冬的视野里,发展旅游业可不是让少数人得到好处,如何让大家参与进来,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才是重中之重。为充分发挥“旅游+”的产业联动优势,当地在嵖岈山景区、温泉小镇新建了两条商业街和50多处购物场所,以优惠价格租赁给周边100多户村民,让大家从事餐饮、副食等经营活动。今年46岁的宋保中就是其中的一户。
“游客越多,我们也就越能尝到旅游发展的甜头。”宋保中说,附近从事旅游行业的村民有上千家,他们的收入也从过去的月人均不足千元上升到现在的月人均5000多元。
新作为 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
旅游扶贫、乡村振兴,农民能否真正受益是关键。这是遂平县委县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遂平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与旅游业嫁接大有可为,因此走上了生态观光、休闲农业的路子。
驾车行驶在西游大道,道路两侧的“花木”招牌惹人注目。记者拐入世外桃源家庭农场,扑面而来的是一大片花花绿绿的树叶,引人流连。给花木剪枝的贫困户刘双喜停下了手中的活,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种地,一亩地一年毛收入还不到1000元,扣除种子、农药、化肥后所剩无几。如今,土地流转给农场之后,一年租金1200多元。金融扶贫贷款入股农场后,景区一年又分红3000元。“我现在在这打点零工,一年也能赚一两万元。这样一算,一年保底也能收入两万多元。”
在农场务工的贫困户,土地流转有租金,日常务工有薪金,扶贫贷款入股还有股金分红。“这‘三金’收入的背后,都是旅游扶贫造福的呀!”农场场长王培深有感触。
而今,依托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嫁接,遂平县发展花木龙头企业10多家,发展彩色苗木一万多亩,带动包括贫困户在内的近700家农户走上了致富路。规模最大的名品花木已经达到6000多亩,创造了产业扶贫,流转土地扶贫、就业扶贫、技术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
新篇章 产业扶持助力旅游先行
这几天,花庄乡古泉山庄农家乐的老板马栓柱异常忙碌。他正忙着准备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申报材料。“现在开农家乐,不仅有精神奖励,还有真金白银的扶持,我发展的底气也更足了。”
马栓柱的底气来源于遂平县的产业扶持政策。该县高标准制定了《遂平县扶持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对当年成功申报国家田园综合体的经营单位给予10万元奖励;对成功创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的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农产品变成旅游商品,也是一条致富路。“我们已开发有16类100多种旅游商品,比如小杂粮、挂面、龙天沟金银花茶等,就是要用这些山野的味道敲开城市的大门。”遂平县旅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协主席郭金枝信心满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产业扶持也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活力:2017年,遂平县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1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7亿元;乡村旅游先后安置贫困人口就业1000多人,促进850人脱贫。
下一篇:小西瓜蕴含“三农”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