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改革与农牧业振兴“两手抓”
——访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严金海
“立政之本则存乎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深刻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化特征,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于青海而言,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新时代做好“三农三牧”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推动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新青海的重要路径。
青海是面积大省、耕地小省,资源大省、规模小省,生态大省、产品小省,畜牧大省、效益小省,基于这样的省情,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青海如何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近日,青海省委常委、副省长严金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具有青海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青海特点”的内涵如何理解?
严金海: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既要当好生态守护者,更要转变传统思维定式,放下经济总量小的包袱,把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起来,使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大省,进而向生态文明意识强、生态治理能力强、生态服务功能强、生态经济实力强的生态强省迈进。
青海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2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47.71%。必须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进步这面旗帜,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把各族群众广泛凝聚在党的周围,团结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努力打造人心凝聚、民生改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民族团结进步大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筑牢团结、稳定的基础。
青海是内陆省份,自然环境比较恶劣,条件比较艰苦,经济发展起步也比较晚,基础也比较差,贫困发生面大且程度深。这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青海欠发达地区的定位不会变。要抓住乡村振兴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要紧扣强化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国家战略资源接续地功能、承东启西纽带支点功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对口援青、东西部扶贫协作等国家战略,提升青海发展动能。
记者:具有“青海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应该如何具体实践?
严金海:当前一个阶段,要按照一个总体要求,完成两大工作任务,推动两项基础工作:一个总体要求是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统筹协调推进。坚持把做强农牧区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坚持把推进农牧区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进一步释放农牧区的发展活力、改革红利;坚持把办好民生实事“关键小事”作为乡村振兴的大事来抓,进一步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把加强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进一步巩固发展农牧民安居乐业、农牧区文明有序的良好局面;坚持把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强化党在农牧区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完成两大工作任务,一是不断深化农牧区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重大决策部署,按时完成全省农牧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牧区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稳步扩大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深化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农牧区金融保险政策和农畜产品贸易调控政策。加快推进供销集团化改革步伐。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牧业现代化路子。
推动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健全乡村治理新模式。贯彻落实好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加强村级民主管理和监督,提高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健全维护农牧民权益机制,发挥农牧区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和反映群众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乡村平安建设,加强乡村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乡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依法管理乡村宗教事务。二是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培养、配备、管理、使用、造就一批懂农牧业、爱农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抓好新一轮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选派工作和村两委班子换届后的培训工作,提高领导“三农三牧”工作能力和水平。认真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培养一支1万人以上的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
记者:针对青海农牧区发展的实际,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布局?
严金海:必须准确把握青海农村牧区贫困程度更深,贫困发生率更高,社会发育程度更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农村牧区尤为突出的省情,发挥生态地位无可替代,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绿色发展前景无比广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更多的后发优势,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牧业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实现农牧业高质量生产、农牧民高品质生活。
青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省情实际出发,分级分层分类,因地制宜来指导乡村规划。要坚持总体布局,统筹农牧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要守住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的底线,实现农牧区乡村全面振兴。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不搞一刀切,不照搬城市建设的模式,让乡村像乡村,让田园像田园,不能搞成四不像,这是我们在做规划、做建设、做管理过程中应当把握好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倾听民意,乡村要振兴,农牧民是主体,政府可以引导,但不能包办代替,农牧民的事最终还要靠农牧民。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要坚持循序渐进,乡村振兴是战略,要有战略定力,不能急功近利,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科学规划,从容建设,注重保护,强化元素,建一个成一个,成一个带动一个,带动一个让人民满意一个。
记者:青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有什么创新的举措?
严金海:为了走好青海乡村振兴第一步,今年全省确定了20个示范试点村、2个国有农牧场、5个先行典型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工作。明确要求省级行业部门要结合五个振兴要求,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向试点村倾斜,形成保障有合力,共同推动的良好态势,确保试点的资金需要。示范试点要争取两年见成效,三年出成果,四年立标杆,到2022年底完成120个村的省级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建设。试点村主要产业培育形成,绿色生产模式基本完善;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村民收入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有效,乡村展现出产业强、村民富、村貌美的新风貌。通过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示范试点,明确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为全省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树标立杆,建立示范榜样,探索可复制的经验措施。
下一篇:养好牛才能产好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