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特产长成陇南致富树——陇南油橄榄产业发展纪实
来源: | 作者:陇南日报

    陇南引种油橄榄始于1975年。40多年的引种发展历程前后经历了引种试验(1975-1988年)、示范推广(1989-1995年)、产业开发(1996-2010年)和创新驱动(2010年以后)四个阶段。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油橄榄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优势主导产业强力推进,通过多年不懈的艰苦努力,油橄榄产业已成为适生区群众收益较高、最具开发活力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成为适生区群众脱贫攻坚、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激情八月,“陇上江南”万物丰茂,处处充满着勃勃生机。在白龙江沿岸,郁郁葱葱的油橄榄园里,翠绿油亮的果实挂满枝头,长势喜人,预示着又是一个丰收年。

  “去年,我们村油橄榄的收入是100万元,看今年的情况,应该也不错!”村支书潘小林说,武都区桔柑乡贺家坪村油橄榄种植面积大,目前已达2300亩,油橄榄成了全村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不仅是贺家坪村,白龙江沿岸许多曾经满目荒凉的山坡都已种植上油橄榄。油橄榄这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的“舶来品”,在陇南真正生根发芽了,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陇南打造“中国油橄榄之城”的梦想,也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油橄榄面积60万亩,占全国的48%;年产油橄榄鲜果3.8万吨,占全国的81%;年产初榨油5700吨,占全国的85%;综合产值达18.2亿元。

  漂洋过海落户陇南

  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栽培品种有较高食用价值,含丰富优质食用植物油———橄榄油,为著名亚热带果树和重要经济林木,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国家,希腊、意大利、突尼斯、西班牙为集中产地。

  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尔巴尼亚时阿政府赠送了一万多株油橄榄树苗,作为“中阿友谊树”正式引入中国,在长江流域8个省区12个引种点试种。

  此后数年间,油橄榄辗转桂林、柳州、重庆、贵州等地,但因种种原因,试种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1975年,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倡导在陇南引种栽培油橄榄。武都区汉王镇农民罗永祥首先响应号召,开始种植了12186株油橄榄,并于之后建起了种植园。松土、拔草、浇水、施肥、修剪,经过长期的坚持和摸索照料,1986年,也就是建园后的第七年,油橄榄终于开始挂果。又三年后,油橄榄迎来了第一次丰收,当年采摘油橄榄鲜果1万多公斤。

  让人惊喜的是,有一次在汉中榨油时,陇南的油橄榄被中国林科院邓明全教授发现,并得到了他的高度重视。这对于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的陇南油橄榄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1989年初,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油橄榄事业的徐纬英教授在邓明全教授的陪同下,踏上陇南大地进行实地考察。73岁高龄的徐纬英教授带领林科院的科研人员,跑遍了武都的山山水水。

  经过多次反复考察论证,武都区白龙江流域海拔1500米以下的河谷及半山地带被确认为全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全区19个乡镇420个村可栽植油橄榄的面积在50万亩左右。

  1990年,武都大湾沟油橄榄示范园建设启动。历经三年的寒来暑往,徐纬英等专家教授与当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栽植佛奥、莱星、皮削利、皮瓜尔等18个品种2500株油橄榄树。其油橄榄产量远远高于国际橄榄油理事会产量标准,达到了地中海高产水平。

  1997年,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达1320亩的武都被国家列为全国三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1998年,由国际橄榄油理事会绘制的《世界油橄榄分布图》上,第一次标上了中国的名字,陇南市武都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被划分为一级适生区。

  至此,远渡重洋而来的油橄榄在被称为“最温暖的家园”———陇南武都落户生根、蓬勃发展。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