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为了新增土地指标,许多地方想尽了办法,由于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乱象丛生:占近补远、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甚至把农保田都建到了山顶上,俨然一场数字间的平衡游戏。
浙江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尤为突出,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这对关系?最近,记者在杭州市余杭区采访发现,近两年来,当地秉承“数量、质量、生态、人文”的土地整治理念,通过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既为后期发展提供了空间,又实现了绿色可持续化,效果十分显著,颇具借鉴价值。
水田垦造一举多得
余杭地处近郊,三面环抱杭州,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自然也最为旺盛。过去,为了满足用地报批要求的“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新模式,余杭每年都要投入大把资金,向衢州、丽水等地购入水田指标,以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然而,这条路并非阳关大道。不久后,余杭便感疲软。原因是,一方面,各地纷纷扎紧了水田指标的篱笆,外购指标日渐困难;另一方面,购来的指标往往等级较低,换不了多少优质水田。
既然资源都是等价,那何不“肥水不流外人田”,在区内土地上做文章?2016年,余杭启动“千亩水田垦造专项行动二年计划”,大幅提高土地整治的资金补助。在国土余杭分局局长陈勇看来,想要这项工作可推进,关键就得通过市场化价格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来调动镇街,尤其是村、社区的积极性,才能充分挖掘区内资源潜力。
根据实施方案,该行动主要内容就是垦造水田、旱地改水田、耕地等级提升等。对项目实施单位来说,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将垦造新增的土地指标兑现,其中,80%可返至村集体经济。据了解,像资金量最大的一个村,单笔即可拿到8000多万元。
走进位于余杭街道的永安村,3400多亩水田已挂满稻穗。这里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村党委书记张水宝告诉记者,村里的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总规模达3412亩,通过全面整治后,耕地等级由7等提至6等,为村集体带来了近2000万元的收入。
两年中,余杭共计产生垦造水田指标2300亩,旱改水指标990亩,耕地质量等级提升指标5680亩,成效十分显著。不少村庄因为有了资金保障,村里大办公益事业,并启动建设美丽乡村,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得以改善后,成功实现了连片化的规模种植,可谓一举多得。
整治走向全域化
土地整治的方向没错,但随着项目实施,一系列新问题接踵而至:首先,全区垦造水田资源基本已开发完毕,单纯性整治资源越来越少,而零星分散在各村的退化园地、存量建设用地等,也不具备整治项目实施条件;与此同时,由于部分镇街地处城郊结合部,耕地连片程度较低,形成“处处有耕地、处处不连片”的困局,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最棘手的是,因为土地利用规划与村庄建设规划不一致,加上地块零碎化,导致必需的建设用地难以保障,违法用地问题屡禁不止。
对此,今年8月浙江省政府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地融合力量、集中资金,实施农村全域土地整治,以解决农村一二三产业用地空间布局散乱、低效问题。
“该政策的出台,对余杭来说,可谓打了一剂强心针。实际上,余杭自去年开始,便已开始试水探索,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有了‘尚方宝剑’后,让我们底气更足。”陈勇兴奋地介绍,省里文件最大的含金量就在于,对优化农村土地利用格局、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政策空间。
余杭街道的上湖村,村子不大,但问题不少:过去,低小散作坊遍布,建筑垃圾乱堆乱放,农居布点杂乱无章……现在再去看,此类问题大多销声匿迹。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正是前两年进行的土地整治。
记者看到,尽管当时省里还未启动全域土地整治,但上湖村党支部书记沈渭荣介绍说,整个土地整治项目中,除了传统的零星耕地归整、旱田改造以外,还包括了散落村居撤并、村镇环境治理、苕溪治理,以及生态修复等工作,不仅解决了当前耕地和建设用地碎片化的问题,关键还新增了160亩用地指标。目前,村里正编制美丽乡村规划,准备导入产业要素,发展乡村旅游。
杭州华耕土地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10多年的老牌企业,在业内小有名气,永安村、上湖村的项目都由该公司操刀。公司总经理徐敏介绍,有了全域的概念后,他们在实施土地整治过程中,按照“多规融合”的要求,首先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再通过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等工程性建设,形成与永久基本农田连通连片、设施完善、质量相当的优质耕地。
整治背后的生态观
记者采访看到,余杭在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时,常常与之相伴的,还有生态修复工程,比如美丽乡村建设、“五水共治”、美里湖泊建设等。如今,这些项目之间越走越近,互促互进,叠加效应更是呼之欲出。
同样,生态理念也体现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徐敏介绍说,如今,他们在优化设计土地项目时,更多需考虑土地肥力、灌溉排水、农田防护等方面内容,而且更注重生态环保,更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若仔细观察,此类细节无处不在。
过去,青蛙等动物穿越田间村道,硬化后的道路既成了生物的隔离带,也是它们的黄泉路,但现在,道路下方专门布置了涵洞,便于动物安全、顺畅迁徙。传统的边坡加固措施,大多采用砌石或混凝土等灰色工程,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沙包。像改良土地所用的有机肥,在还田前,必须经过严密检测,就连道路两旁所种绿植也大有讲究,掺杂众多生态学的原理。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余杭区所制定的要求,土地整治后的水田,必须至少连续3年种植水稻。因此,走在杭州近郊,尚能看到连片水田,闻得蛙声一片,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一篇:我国人工林规模居世界首位
下一篇:宁波市推介农村文明示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