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
2018年 9月22日下午至23日上午,北京画院年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设置了三个专题:“齐白石研究”“传统中国书画研究”“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其中,在“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的讨论中,吴洪亮、沈揆一、胡素馨、安雅兰、刘墨等专家、学者主要围绕“艺术家的社会身份和责任”和“山水精神与多维度思考”等议题展开了交流。
中国山水画将走向何方?这是一个困扰人们上百年的问题。与西方风景画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国山水画不是简单的对自然的再现,而是艺术家的胸中丘壑,是在认识自然后,在心中对自然的重组,亦即心印。山水既可以赋予人格自然化,又可以赋予自然人格化。山水之间,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人于其中,是组成大自然和宇宙的一部分。中国山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与哲学、宗教、文学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
研讨会现场
自魏晋以来,山水始作为背景出现在中国画中,表现为人大于山或水不溶泛。隋唐时期,山水画表现技法不断丰富,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画种。在经历了五代两宋的鼎盛发展期后,中国山水画也开始出现程式化和式微的趋势并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视觉艺术系沈揆一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进入20世纪,当西方绘画随着新的教育体制的建立引入中国社会之后,传统中国画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山水画必然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此,沈揆一教授谈到,中国画的前途问题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艺术界就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虽然最终并没有形成共识,但时人对西方风景画和中国山水画的概念都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尤其在海派绘画的影响下,山水画重返画坛,占据了新的国画的主流。这也是迎合了当时大家的热切希望,试图让国际社会给予中国艺术应有的承认。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主持研讨会
实际上,从北京画院推出的齐白石山水作品展可以看出,齐白石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山水已经不是简单的对传统的继承,而是表现出了很强的现代性,给艺术界带来很大的启示。不同于黄宾虹或傅抱石创造的山水系统,齐白石不成派系,又独具风格。他的山水简远,干净透亮,精微度高,充满了诗意和天真。
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首席教授胡素馨在研讨会上发言
如今,人们开始继续讨论山水画的未来,许多问题依旧存在,只是时代和环境变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山水产生了很多扩展的外延,研究者不应站在二元对立的角度来讨论,而应该更广泛地考虑各种社会和文化因素。从北京画院邀请各领域嘉宾进行对谈的形式可见,本次研讨会主办方也是在试图引导大家从多个维度来反思中国山水,而不是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与《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曾焱对谈
例如,在齐白石山水大展之际,《三联生活周刊》对齐白石的系列专题报道从各个角度出发,为读者呈现了许多不为人熟知的方面,在齐白石山水画表象之下,观众看到了这位2018艺术界“网红”的心路历程。这种立体的展览形式拉近了齐白石山水艺术与普通大众的距离。又如,在导演霍建起的影片中,南方山水氤氲朦胧的形象也令人印象深刻,观者通过电影不仅看到了自然的山水,更是走进了艺术家内心的桃花源。
齐白石 石门二十四景之棣楼吹笛图 34cm×45.5cm 纸本设色 1910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
研讨会上,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项苙苹以对待笔墨规范、水墨媒介的方式以及作品最终呈现形态为依据,将山水题材的当代发展归纳为三种模式:立足笔墨传统继续探索创新的传统型;从西方现代艺术出发进行改革试验的现代型;超越笔墨规范甚至水墨材料、使用多元媒介和手法加以拓展的当代型。观念化、抽象化、数码化的趋势让山水艺术的面貌变得丰富起来,当代艺术家也在不断探索山水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可能性。但无论怎样,对当代人来说,对山水题材探索的最终目的依然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史系安雅兰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东南大学副教授沈淑琦以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展出的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为例,为大家分析了数字展览的利与弊。她提出的问题值得人们思考:在科技发达的背景下,艺术的精神性和技术的物质性孰轻孰重?新媒体艺术究竟是辅助了山水画的存在还是越过山水画变成了新的主体?如何化危机为转机,应是当代艺术家探索的课题。
齐白石 借山图之四洞庭君山 30cm×48cm 纸本设色1910年 北京画院藏
正如文化学者刘墨所言,中国山水画只是一个概念,它自己不会走,一切问题都应归结到人这里,因此重要的是中国山水画家要走向哪里。理论家不是算命先生,也不是预言家,没有本领决定山水画的发展路径。当我们问中国山水要走向哪里的时候,必须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知其来源和流变才不会在路上失去目标,迷失自我。现代教育塑造的知识结构与过去山水画家的知识结构相去甚远,我们也不可能再回到过去艺术家的那种生活环境和方式。因此,艺术家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了一件作品或者创造一种风格和语言,而是要思考如何将传统的魂魄捡起来并根植于画面中,让它有力量地展现出来,这对画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可见,真正的风景从来都不是直接从大自然中去探寻,而是发乎于内心。现代人对山水的理解仍然需要从精神上回归自然。
齐白石 四季山水十二条屏 138cm×62cm 纸本设色 1932年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