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会现场
2018年9月22日至23日,北京画院2018年度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本次研讨会共设三个专题,分别是“齐白石研究学术研讨会”、“传统中国书画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专题讨论会。在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主持的“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专题讨论会上,沈揆一、胡素馨、安雅兰、曾焱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山水画在20世纪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项苙苹、沈淑琦、霍建起则从新媒体的角度,探讨了新媒体艺术对中国山水未来走向的影响。
专题讨论会现场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视觉艺术系教授沈揆一发言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项苙苹发言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管项苙苹认为,在脱离了以“山水”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后,当代艺术家借助新的方式探索试验和创作表达,使古老的山水题材呈现丰富面貌。她谈到,当代型水墨用一些外来的物品和媒介,自外向内地揭示了水墨艺术惯例的局限,让水墨艺术在新媒介和新技术中获得新生。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沈淑琦发言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沈淑琦从台北故宫“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新媒体艺术特展:山水觉”出发,探讨传统山水画的去从以及新媒体艺术对于山水画发展的影响。她谈到,在机械化复制的时代,从摄影术发明开始到现在多媒体的盛行,艺术的形式不断地在改变,我们对于艺术的诠释也随着时代有更多的阐释。然而对于艺术的精神性和技术的物质性来说,在没有了纸墨的时代,山水画是否还能够存在?在当代,山水画又将通过何种方式继续存在与发展?沈淑琦从新媒体艺术的角度,引发了观众思考山水画当前存在的危机和未来可能的转机。
霍建起与吴洪亮对谈现场
霍建起与吴洪亮对谈现场
在“霍建起与吴洪亮对谈:电影中的山水意象”环节,导演霍建起和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从霍建起所导的《那山那人那狗》、《暖》、《1980年代的爱情》等几部影片中的场景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画面进行对比,探讨电影中的山水意象和诗意化表达。霍建起谈到,“电影就是导演内心的表达,我在拍电影时描绘的就是自己内心的桃花源,如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意和《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
霍建起导演在拍摄由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的过程中,通过选址江西婺源,描绘了从深山走向都市闯荡、迈向新世界的人,如同胡适、沈从文、茅盾一样。影片通过画面表达了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有一种表达自己内心梦想、理想的情结。“如同赵孟钏?岢?摹?骰?笥泄乓狻??矶嗟幕?摇⒆?摇⑵缆奂叶荚谔敢饩常?遗恼獠科?拥氖焙蛞蚕M??镎庵中木场N业牡缬白胖乜悸橇耸?獾谋泶铮?泄??车拿栏泻鸵饩车谋泶铩!被艚ㄆ鹛傅健�
霍建起与吴洪亮对谈现场
吴洪亮谈到,《那山那人那狗》是在湖南武陵山区拍摄的,满眼的绿,如同逃离都市一样。其中“桥”的意象、“绿”的色彩、画面中山水“三远”的逻辑都与中国山水画所契合。我们在观赏山水画时是缓慢进入画面的,而霍建起老师的电影也是有一种舒缓的进入感,在“慢”中让观众视觉和心灵去感受、去消化。霍建起导演在电影中表达的是“师造化”,其中山水的“古”不是“旧”,“古”是永恒,是求更长。
范宽《溪山行旅图》
如同范宽《溪山行旅图》中一泻而下的一线瀑布,霍建起导演在《1980年代的爱情》中通过摇镜头表现了瀑布。“电影与绘画最大的区别在于电影是动的艺术,镜头的横移好比中国画中的长卷。我希望中国的传统文化、山水画的诗意表达能在电影中得到体现。”霍建起表示。
“中国山水画走向何方?”专题讨论会总结与探讨了中国山水画在20世纪的发展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了设想,着重探讨了多媒体艺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山水不仅在自然中,更在心中,从自然中寻找到自己,从内心寻找到山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