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来源: | 作者:艺术中国

展厅入口

2018年9月27日下午,由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和上海博物馆联合举办的“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展览在上海博物馆开幕。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谭森(Sean Stein),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戈拉斯曼(Elizabeth Glassman),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萨拉?格恩西(Sarah Guernsey),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刘光勇,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文物局副局长储晓波,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出席了开幕式。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80件美国艺术大师在1865年至1945年间创作的经典绘画和纸本作品,展品选自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以及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的重要收藏,其中爱德华?霍普的《夜游者》是首次在亚洲展出。

开幕式现场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谭森致辞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谭森表示,“走向现代主义:美国艺术八十载(1865-1945)”在上海博物馆的亮相体现了美中两国艺术机构的合作与两国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展览促进了两国人民进一步的相互了解和美中关系的友好发展。1865到1945对于美国来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美国经历了暴力冲突、国土扩张、科技创新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艺术家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把这段动荡的时期记录了下来,用不同的形式展现了美国艺术的发展。

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戈拉斯曼致辞

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主席、首席执行官伊丽莎白?戈拉斯曼表示,这是继上海博物馆2007年举办的“美国艺术300年:适应与革新”展览后,泰拉基金会与上海博物馆的第二次合作。我们的目标是为中美观众进行艺术交流和对话创造可能性,我们相信对话是两国更好地了解、欣赏对方视觉传统的基础,艺术有区分文化的力量,但更能将其团结在一起。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萨拉?格恩西致辞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致辞

展览横跨了1865至1945年间风云激荡的八十年,讲述了在时代洪流中,美国艺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互相影响,完成了向当代风格的转变。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在致辞中谈到,1865至1945年的80年间,美国经历了19世纪60年代的内战和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完成了从一个农业国家向一个工业化国家的转变。同时,也为国土扩张、科技创新、艺术的蓬勃发展创造了机遇。在这段充满冲突的时期里,艺术家们的创作反映并塑造了现代美国社会的观念。这次展出的80件作品代表了美国在这段关键时期的艺术发展,旨在为观众介绍在二战结束前美国艺术的来龙去脉。

展览现场

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南北战争之后”、“现代西部”、“东方元素”、“世界主义”、“都市生活”、“激进派的探索”、“美国景象”、“自画像”和“新的探索”九个版块,并特别设置了“聚焦惠斯勒”与“聚焦霍普”两个专题,使观众既能以宽阔的视野博览美国艺术的成就,又能以聚焦的目光洞彻美国艺术的特性。

观众观看爱德华?霍普《夜游者》

从旧大陆来到新大陆,20世纪科技的突破与战争的变革,带动了美国工业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美国艺术家们也开始大胆创新,表现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各种艺术潮流层见迭出。展览囊括爱德华?霍普《夜游者》、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蓝色与金色的夜曲》(南安普顿的水面)、阿瑟?德夫《出航的船》、乔治亚?欧姬芙《牛头骨与白玫瑰》、玛丽?卡萨特《夏日》、阿奇博尔德?莫特利《自画像》等经典名作。透过他们的作品,观众将一睹美国西部粗犷的风景与繁华都市背后的孤寂,探索艺术家认识艺术、认识自我的方式,更将增进对美国历史进程与社会变迁的认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爱德华·霍普,《夜游者》,1942,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美国艺术藏品协会之友

玛丽·卡萨特,《夏日》,1894年,泰拉美国艺术基金会,丹尼尔·J·泰拉藏品

乔治亚·欧姬芙,《牛头骨与白玫瑰》,1931年,芝加哥艺术博物馆,阿尔弗雷德·施蒂格利茨藏品,乔治亚·欧姬芙捐赠

约翰·斯隆,《瑞根诗周六的晚上》,芝加哥艺术博物馆,玛丽·奥提斯·詹肯捐赠

据悉,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2019年1月6日。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