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艺术之芽破土而出 第三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开幕
来源: | 作者:艺术中国

第三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开幕,文艺表演展示隆里花脸龙

第三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开幕式主视觉设计,由青阳门和“隆里”拼音首字母组成

10月1日晚,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隆里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在贵州省锦屏县隆里古镇正式拉开帷幕。本届艺术节为期5天,以“他乡、在场、转变”为主题。在开幕式上,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锦屏县委书记毛有智表示,本届艺术节将促进锦屏县文化、旅游、生态、自然等优势融合发展,将为文化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战略注入新的血液。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在开幕辞中说:“隆里是传统的,但也是和当代的脉搏相连接的。我们将继续把艺术节持续下去,和当地的居民一起创造高质量的艺术和生活品质,这是我们的目标”。

隆里新媒体艺术节总策展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致开幕辞(图片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黔东南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锦屏县委书记毛有智致开幕辞(图片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开幕式上,“中国剧场音响效果十佳优秀工程”颁发奖项

开幕式激光文艺表演《祭龙》

1.他乡

唐代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被贬谪至夜郎地任龙标尉,在龙标设书院,发展教育和文化。明朝政府为平定叛乱,在隆里屯兵,大批汉族士兵携带家眷迁居至此,还带来了来自江西江苏安徽等地的文化。从贵阳一直向东,这里类似徽派的建筑风格在黔东南众多侗族的建筑中独树一帜,这里就是曾经被遗忘的“汉文化孤岛”。从居民的门前路过,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挂满了祖先像。这便是“他乡”对于隆里的意义,曹林对它的解释是,另一方面,对于在隆里的艺术家,“他乡“的创作会给作品注入新的内涵和开放性。身处拥有稻田的古镇,嗅着草木灰和傍晚农家炒辣椒的味道,与以往在工作室的艺术相比,它一定会在乡村被赋予另一种基因。

隆里古城青阳门

隆里街景

2.在场

曹林认为,古镇的传统不仅是可见的传统,还有不可见的人际关系。新媒体艺术进入乡村时会参与这一秩序的构建。艺术家的在地创作会更加深入,与乡村的生活形成有机互动,完成对日常生活的参与,而不是破坏。

在隆里,随处可见艺术家创作的身影

3.转变

曹林在致辞中表示,他们希望通过艺术节给隆里古城的居民带来观念和审美上的转变。同样重要的是把艺术资源转变为经济价值直接惠及当地群众,完成教育文化和经济上的多重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建设如何落地?如何把隆里打造成国际知名的品牌?这些问题在本届新媒体艺术节中得到特别的关注和执行。本届艺术节还邀请著名设计师参与当地有特色的民俗建设,用当代设计理念来保护非遗项目。

艺术节期间,隆里古城门上的海报

隆里在连续举办了两届新媒体艺术节后,在每年的深秋,总会有来自大城市的游客、穿着时尚的艺术院校学子和艺术家聚集在此,研究和酝酿自己的作品。体现着科技与未来的当代艺术住进了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家族宗祠,与雕梁画栋缠绕在一起,它们的意义或许超出了“在地性”的概念,能引发我们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深入思考。曹林介绍说,之所以把艺术节的地点设在隆里,是因为当地保留了相当完整的传统文化结构。古老的场域要与先锋科技产生强烈文化反差,这也是艺术节在酝酿时设定的策展思路。

中国戏曲学院作品《共生》展览现场

来自全国12所艺术院校动画、舞台美术、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请进古城。正值国庆假期,这些充满奇思妙想和深刻思考的作品同小商贩一起摆起了“货摊”,游客从商店出来,随时可以走入另外一种艺术世界。在艺术节的闭幕式上,还将揭晓“小陀螺奖学金”的评选结果,奖项将从60件艺术节青年学生的新媒体艺术作品中选出,以促进艺术家的成才和旅游效益的开发。

上海戏剧学院的展览场地设在隆里陶家大院,现仍用于居住。图为作品《静·像》局部

这次参加艺术节的12所艺术院校都把该校的数字媒体、动画、戏剧舞台美术设计等专业成果呈现出来,可以说这是一次中国新媒体艺术高等教育成果的一次集体亮相。学生们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成长、人的居所和人的历史境遇的深切关注。更为可贵的是,学生都立足于自身的视角和切入点,他们的选择和态度体现了时代焦虑的一部分。天津美术学院的交互设计作品《NO ONE SURVIVED》,展现网络与人类的共生与博弈;中国传媒大学数媒和动画系的影像作品《三脚猫》以一只猫的视角,旁观一个男孩不断改变自己的过程,更是当下青年对自身成长焦虑的普遍诉说;中国戏曲学院与瑞士苏黎世大学联合工作坊的作品《共生》通过打破舞蹈传统的程式化,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脱离自己进行自我审视,在“根系”和“树干”的情境中探讨在互联网社会中人的自我身份:“当肉身不存在时,思想还存在吗?"。广西艺术学院的作品《无垢》的生成很偶然,团队布展时遇见许多好奇的孩子,他们从中了解到当地小学因条件所限并未开设美术课,于是索性改变原有方案,给近百位孩子提供美术辅导和画具,让孩子们在雪纺纱上画自画像。作品不仅让孩子们完成了对艺术的体验,又促进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孩子们的绘画被悬挂在竹竿搭成的框架结构上,在田野中飘舞。

中国戏曲学院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合作的作品《共生》剧照(图片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的装置作品《觅秘》,探讨生命的两面性,并制造一个隐形的戏剧空间(图片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广西艺术学院装置作品《无垢》

投射在孩子们作品上的影像,其中记录了作品的诞生

《无垢》在稻田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品《低保真屋》影像 ,关注从事裸体艺术摄影创作的青年群体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品《微笑背后》交互装置 

中国传媒大学影像作品《三脚猫》

     

观众在中国传媒大学的作品前体验VR游戏

天津美术学院作品《NO ONE SURVIVED》 交互装置 

上海戏剧学院的装置作品《静·像》(图片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静·像》展览现场

另一部分作品则充满对新媒体艺术语言的思考。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示的交互作品《香蕉热》通过作为工作方法的“切片”行为,从迭代、染色等不同领域的概念出发,完成了从文本到图像的转化。观众通过选择特定的文本触摸屏幕,便可以得到图像化的呈现,这种呈现既符合文本自身的逻辑,又是视觉的。四川美术学院的浸没式影像装置《蝶影重重》营造了影像虚拟世界与空间实体的交错,试图拓展观看的边界。

清华美院作品《香蕉热——基于文本信息的切片设计方法视觉化探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影像作品《人体生物钟》,将人体的非视觉神经通路用小球轨道滑行的方式展示,用于科普领域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影像作品,展示音乐图像化的体验活动,将音乐的节奏转化成颜料和笔触,在纸上印出一副绘画。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浸没式影像装置《蝶影重重》

山东艺术学院动画短片《我和他》,作品投射在消防水带搭成的幕布上

浙江传媒学院的影像作品《空相》,作品要求观众透过龙标书院的窗棂观看

      

北京电影学院的影像装置作品《逝者如斯》被安放在古宅的阁楼中,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隆里大学生新媒体艺术创作展策展人爱默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院校的学生们在隆里布展时,由于他们彼此之间的展位都很近,这形成了一种深入交流的平台。“我们的学生感叹道各个院校的风格差异很大,因为这些来自全国的学校是有不同气质的。并且学生们吃住都在一起,这对他们学习的促进非常大”。隆里新媒体艺术节总策展人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在观看完展览后说,学生们能很熟练地驾驭新技术,但也不拘泥于此,作品既深刻,又能与古城融合,并且还体现了对环境的应变能力,这就是”在场”的价值所在,并且这种环境还刺激了学生脱离案头思维,使创作一直保持灵活开放的状态。

 

参加开幕的领导、艺术家和嘉宾

在艺术节开幕当天,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的品牌活动“写意中国·醉美隆里”写生作品展也同期开幕,九位画家在隆里长期驻扎描绘当地美景的同时,也给当地的孩子们提供公益艺术教育课程,以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并为当地花脸龙的传承留下火种。在艺术节的五天里,论坛活动现场还将设立捐款箱,艺术家和到场嘉宾将献出自己的爱心,隆里乡红十字会会把这笔善款推进当地的艺术教育发展和对贫困家庭的资助。

 

展览海报

左钢《隆溪河畔2》80×60cm 2018年9月

除院校学生外,来自广东舞美研究会推出的新媒体作品《拓叙·你》接续前两届艺术节的影像《拓》和《叙》,用冰面屏将屏幕置于祠堂的门前巷子口、街角、广场,播放隆里人关于家乡的叙说,讲隆里的故事。“参观有什么不好呢?人家大老远跑过来,就是为了了解一下,都是真诚的”“看到家乡的石子路,还是觉得独一无二”这条石子路从古至今就是如此。“因为书院,我可以在家工作,可以带孩子”……这些叙述就像门前的老人在与游客聊天,也像是长辈对子孙的教导。声音从巷子里传出,即便站在稻田里也依稀能听见。在未来的两年,《拓叙》系列还将推出以“我”和“他”的视角创作的新媒体作品。

古建筑前的《拓叙·你》

在古戏台广场,曹林会长创作的交互装置《嚎叫》更像是一款庙会中的游戏,观众对面前的漫画形象大喊,大屏幕上显示分贝数,音量最高者可得奖品。经过的游人被声音吸引纷纷驻足。这样的作品更接地气、参与度更高,甚至演化成一种行为艺术。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的交互装置作品《嚎叫》,屏幕上的漫画形象和文字均由作者完成

夜晚环宇激光秀

激光秀以隆里草堂为载体

关于舞台美术和新媒体艺术,最无法绕开的就是技术问题。为推进“大舞美”概念的实践,本届新媒体艺术节在10月3号特别举办了“中国剧场剧院优质音响艺术效果”高峰论坛,十家获得优秀音效奖的设计单位与专家评审组一同展示项目和评议。2号当天,隆里草堂举行了题为“艺术乡建与文旅创作”的高峰论坛。来自高等院校文化企业和设备制造商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艺术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探讨如舞台灯光、舞台机械和文化旅游演艺剧目、文旅展示和运营诸多议题,促进了艺术旅游科技社会学建筑理念等各方面的融合跨界,大大促进了艺术乡建的高质量呈现。论坛气氛热烈,引发参会嘉宾的广泛交流和讨论。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伊天夫主持“艺术乡建与文旅创作”高峰论坛

参加“中国剧场剧院优质音响艺术效果”高峰论坛的嘉宾合影

“艺术乡建与文旅创作”高峰论坛中,北京交通大学建筑系硕士生导师、建筑师王泉介绍了关于建筑设计介入乡建的成功案例。他提到,好的乡村建筑设计会发掘空间与人、人与水体的关系,更会分析当地人的行为来做设计,而不是对传统砖瓦的复制。通过发掘当地的文化,运用传统的材料表达当代的观念,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使居民的文化习惯得到保留,使生活更加舒适。文化和旅游部海外文化中心副研究员、副处长许立勇从政策方面展开论述,提出融合、特色和提升是文旅产业的重点,是“群马拉大车”的工程。中央电视台电子音乐工作室主任方兵以音乐小镇为例,认为生活才是小镇的根本。艺术在其中是对居民的帮助,是他们真正所热爱的东西、是自然而然的生长。他还提到:“当一种文化形态是民族的、同时又是人类所关心的,才是世界的”。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曹林做论坛总结发言

曹林在总结发言中说,细算下来,三届艺术节至今已经举办11场高峰论坛,积累了大量文献。他特别提到了开幕式上评选出的“剧场优秀音响效果十佳工程”,这一系列活动和评选连接了技术与学术,因此背后也组建了庞大的学术班子,目的就是要指明当代中国舞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放眼当下,这样的学术平台及其高度的学术水准是很少见的。10月4日,“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实践”高峰论坛还将在龙标书院举行。

 

孩子们在院校作品面前驻足

画家的写生活动常常引来当地孩子们的围观

贴满古城的艺术节海报

曹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隆里艺术节未来的最大愿望就是把驻地艺术家创作继续进行下去,因为这不仅是“大舞美”观念让艺术家走进自然的初衷,更是让艺术界的热度常态化的直接保证。“在隆里的艺术家写生和创作时,有大批的孩子非常好奇地去观看,我们举办的公益艺术讲堂开始前已经有几十个孩子在门口排队了,场面很令人感动”。主办方一直在确保相关活动不影响居民生活,布展当中钉钉子拉电线都有严格要求,展览更不能影响居民生活。“艺术节举办了三届,第一届的时候乡亲们还有些惊愕,因为当时短短五天,小城就聚集了20万人;第二届的时候他们开始慢慢主动去了解艺术;到了现在,古镇的居民已经为家乡有艺术节而感到骄傲了,他们也因为自己接触到了来自世界的、新潮的艺术而感到骄傲了。乡亲们都很热情,许多作品的材料都是他们提供的“。艺术乡建展现出了巨大的力量,曹林介绍说,不仅本届艺术节会邀请世界一流的设计师来进行隆里的民宿改造,因为艺术节品牌的传播,一所新媒体培训学校也在周边开办。对艺术教育的关注、对居民观念的影响乃至经济的增长,这就是艺术节留给隆里的无形资产。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