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9日,基弗艺术大展在长沙李自健美术馆拉开帷幕
2018年9月29日,备受瞩目的安塞姆·基弗艺术大展在湖南长沙李自健美术馆如期而至。本次展览是继2016年“基弗在中国”北京首展,并巡展南京、济南三地之后的第四站。据悉,本次展品数量多达78件,并首次在国内展出“丢失的字母”和“铅旗”系列,其空前阵容占据四个展厅,再一次刷新了基弗中国巡展的规模和体量。
开幕式现场
基弗开幕式现场
据悉,此次展览由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和李自健美术馆联合主办,由德方的文策尔·雅各布(Wenzel Jacob)、Maximilian Ma和中方的李自健、刘鸿担任联合策展人。基弗艺术大展主办方德国贝尔艺术中心董事张博介绍,基弗巡展是德国贝尔艺术中心发起并投资实施的一项重要德中文化交流项目“现象之上——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系列展览”的发端。
艺术家,李自健美术馆馆长李自健致辞感谢嘉宾学者的到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致辞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董事张博介绍举办“现象之上”系列德中交流展览的初衷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下,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与吸纳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谈及该项目的初衷,张博表示:“’现象之上’系列展览希望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原作引入中国,促进中德艺术家之间更多交流与探讨,从而激发新的思考和突破;其次,通过展览、研讨、座谈、公共研究、教育和出版等方式综合而规范的呈现展览,以期将具有国际水准的策展理念带入中国。另外,也希望从中国历史现实与艺术现实的角度展开对新表现主义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解读和研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
长沙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高山致辞,强调长沙的发展必须是开放创新的,希望各方努力共同把长沙打造成国际艺术城市
德国贝尔艺术中心策展人,艺术史学家雅各布致辞
“荒芜的风景”系列
丢失的字母,钢,向日葵,MAP 收藏
从1982年的“荒芜的风景”系列到“欧洲牛”系列,再到“共济的历史”、“莉莉丝”“古代女子”系列,直至创作于2015年的新作“我把印度的所有握在手中”系列,本次展览跨越了基弗跨世纪创作的三十余年历程,通过不同时期重要代表作品完整而系统的呈现了艺术家的探索之路,再次将观者带入这位素有“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之称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的精神世界,共同面对历史、战争、时代创伤,以及思考人类的救赎和方向。
变身小摩西,油画画布和木头,2004
策展人及嘉宾参观展览
基弗的作品充满叙事性,他就像一个旁白者,用画笔吟咏并讲述着他的剧本。他用作品哀悼战争中的逝者,用阴沉的色调和厚重的堆积来再造一种现世的反思。钢铁、稻草、泥土、玻璃碎片、铅、水泥、麦秆、纸张及字母、摄影、图片、干枯的植物与花朵......基弗通过不同物质的结合创造出质感强烈而肌理复杂凝重的作品,物质自身携载的语义在基弗作品的累加和组合中繁衍出更明确的意象,凸显并延伸了更加深刻的精神内涵,不断拓展着作品的内在能量和视觉张力。
火箭筒 油画,1984,MAP收藏
展厅现场
据德国贝尔艺术中心策展人,艺术史学家雅各布介绍,本次大展根据作品的内在关联通分为四个板块,通过四个展厅依次呈现。展览的叙事从战后的废墟开始,第一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创作于1984年的《火箭筒》,这也是本次展览中年代最早的一件油画作品。火箭筒是二战期间的杀人利器,以它开篇引领了第一展厅的整个基调——战争带来杀掠和死亡,更摧毁了一个民族从国家到个人层面的自我认同。在基弗看来,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国家机器的瓦解,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崩塌。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它留下的创伤和文化裂痕却久久难以疗愈。摄影及水粉系列作品《死去的神们》即通过一系列与战争相关的隐喻形象指涉这一灾难席卷后的荒凉不可磨灭的伤痕。
星空陨落 亚克力,土,钻,不同材料,1995-1999,MAP收藏
展厅现场,作品中出现数字编号的纸条叠加
星辰坠落,1995,照片和混合材料,81cm×116cm,MAP 收藏
第二展厅集中指向犹太人在德国被残酷屠杀和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架构起生命与宇宙的关联,体现了基弗对于生命及其存在于时空之下的哲思。作品《星空陨落》上的细小钻石在展厅灯光下闪烁,但此刻钻石的光泽却只能用凄美来形容:它们是坠落而下的星宿,代表着二战中逝去的犹太人的灵魂。从1995年开始,基弗开始以“宇宙”为主题进行创作。《星库》画面中落下的数字是美国航天局给恒星的命名编号,但这样用数字编号标注的方式也同样影射着纳粹受难者的编号。物理学家、哲学家罗伯特·费拉德曾比喻到——无限小就如同无限大的重演——在基弗的作品中,星系统就像花朵的花瓣一样经历着盛开和凋谢,人们、世界只存活在一个片刻。逝去的灵魂如同坠落的星辰,而生命在这宇宙的星空中诞生与消亡,轮回往复。
展厅现场 《每一个落下的人都有翅膀》
《古代女子》
象征理性与未来,作品细节
“古代女子”系列引领了第三展厅的基调。白色的裙子在展厅的装置和绘画作品中重复出现,它们纯洁却轻飘着坠落如同哀婉的灵魂。白色褶皱的衣服倒置于画面中象征着死去的生命,作品的名称叫做《每一个落下的人都有翅膀》,而作品中出现的惨白的梯子则如同沟通生死的纽带,在一份凄美中更撒了把盐。展厅中的两件《古代女子》是基弗于9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系列。一边是白色连衣裙上缠绕着铁丝网和利刺,与裙子的优雅产生视觉上的冲撞,挣扎、纠缠、锋利,让人感到疼痛,指向死亡。而另一边的“古代女子”则由婚纱和星球构成,更强调科学和理性,二者并置展厅中央,似乎暗示着一种交替和选择,从旧的悲伤中复苏新的理性之光。
“荒芜的风景”系列
作品细节,冰冷的钢铁制具
“我把印度的所有握在手中”系列
展览的最后,是“荒芜的风景”、“我把印度的所有握在手中”系列和作品《起初》。“荒芜的风景”系列,描绘战后土地的荒芜和贫瘠,灰色的天地,枯萎的稻田,高远的地平线,再结合画面中冰冷钢铁材料的介入:镊子,手术钳、集中营的铁丝网一般的生锈铁丝……置身画面前的观众却如同被莫大的悲凉浇灌,无法抬起步履,被这种悲怆压抑着陷入其中。而在“我把印度的所有握在手中”系列里,照片上是艺术家本人在印度河中游泳,宛若在历史的长河中涉水漂流。
起初 丙烯酸,铅,木头,1985 MAP收藏
驻足作品前的观者
展览的最后,是巨幅作品《起初》, 这件创作于1985年的作品将一本用铅做的书置于荒芜厚重的天地之间。在基弗看来,铅代表着历史的沉重,而这样一本重达120公斤的无字之书代表着宗教、哲学与人类信仰。作品名称同名于《圣经》中首先出现的两个字:起初——起初上帝创造了天和地。那么,人类现在又在哪里?整个展览的终结恰恰回到了上帝造人的伊始,一本铅铸的书籍却无法翻动它的书页,它不承载任何文字,还是那些悲伤的文字已经被抹去?亦或是它摊开着,向观者的一代邀约,去书写创世纪之后的未来?诺大的展厅,基弗体量巨大的作品,与观者的脚步声回响呼应,那答案在沉默中,或许还在每个人的选择之中……
上帝,耶稣,真神 280x380cm,MAP收藏
作品细节
展厅现场
展览开幕恰逢国庆前夕,而又正值李自健美术馆建馆两周年。馆长李自健先生表示,其个人的全球巡展第一站就在德国,而此次能将德国代表艺术家大展引进来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感谢多方努力,能够在建馆两周年之际迎来如此重量级的国际大展,我相信本次大展也势将成为李自健美术馆走向国际化的一项标志性事件。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接受媒体专访
两年,四个地区,基弗展从2016年首站于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以来,正一步步的将其优秀作品巡展至中国诸多文化名城。而在这一过程中,它也和两年前初次与国人见面时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如果说第一次在央美的展览更多成为了一种‘热闹’,那么现在的基弗展越发沉静和纯粹,它终于跳出‘事件’本身,终于将艺术回归到艺术本身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策展人雅各布为观众导览
中德两国知名策展人王春辰(左)与雅各布(右)交流
“我们可以称之为‘基弗现象’——2016年基弗大展首次来到国内,其规模、体积和艺术家本人及作品的影响力都无疑使之成为一个极具重量级的国际大展。而它之所以成为‘事件’,更多的是源于举办如此规模的国际大展引发的系列思考——如何展示国际艺术家,如何做这样的展览,如何进行策展、国际机构、艺术家、媒体等的协调沟通等等,所以当时的基弗效应更像是一个案例。但如果一个展览成为一起事件,那就恰恰分散了人们对艺术本身的研究和关注。两年后,基弗大展已经褪去了这种‘热闹’的表象,就如同‘现象之上’这一主题——在大众化、娱乐化、炒作化的时代,我们应该抛却表象的分散而回归本质,去思考如何看待艺术本身,如何面对当下,如何创造并引导有意义的文化艺术。因此,这次展览给人更加‘安静’的感觉,能让我们沉下心来去看作品本身,去面对历史 ,面对战争和灾难的思考,去面对人类自己。想必,这也是艺术家的初衷。”王春辰馆长补充到。
展厅现场
欧洲牛,1994-2010年,200x200x30cm,MAP收藏
德国知名策展人艾格·托马斯接受采访
的确,基弗的艺术情感虽然来自于战后,但他对时代的描绘与深思,对政治、历史、民族的人文关怀,在今天这样一个动荡莫测的全球时代,似乎又能够不断地被重新解读、释义,从而被赋予新的意义。他带来的关于民族灾难、文化灭绝、精神废墟、政治伤疤和人性阴影等领域的思考,始于战后却与当下密切相关——人类将何去何从,在时空交织中,基弗警戒着今人莫茫然于现实,勿健忘于伤痛。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5日,展期内还将不定时举办各类讨论讲座、研讨会、公共教育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