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境的追寻——中国当代摄影的现状与走向
来源: | 作者:艺术中国

艺术沙龙现场

2018年11月11日,一场名为“无境的追寻”的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展在位于万科大都会79号的北京大都会艺术中心正式启幕。本次展览由青年批评家、艺术史学者、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教学部主任葛玉君担任学术主持,首次联合呈现了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计洲、刘大地、史国瑞、王川(按姓氏拼音排序)四位艺术家的作品,涵纳当代暗箱摄影、人造幻像景观作品、中国传统在当下社会生活中的存在形态主题作品,以及粒子系列作品,其中诸多作品曾在全球重要博览会及展览中展出。

此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作品,展现了摄影与造型(绘画)、物质性与非物质性、技术性与手工性之间的关联,摄影自身的批评体系的建构,“摄影师的艺术”与“艺术家的摄影”之间的张力关系,摄影的边界以及摄影的外延等。摄影作为独特的媒介,在技术层面、美学层面、绘画层面上,“摄影”艺术与造型艺术在维护着亲密的“共构”关系的同时,又保持着审慎的距离,进而完成其“艺术中的另一个艺术”的别样存在。

在展览开幕之前,葛玉君、史国瑞、王川、计洲、刘大地五位嘉宾围绕当代语境下摄影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结合4位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展开研讨,现将视频与文字整理如下,以飨观众。

葛玉君

葛玉君:摄影在当下是一个非常热点的问题,前不久在清华大学、中华世纪坛都组织了关于摄影复杂性的系列论坛讨论。当下摄影属于特殊的一种状况,它本身就有很大的跨领域性、跨学科性、跨媒介性。由它引发出来的很多问题,把我们当下发生一些敏感问题重新组织到一个框架当中,比如说从摄影回溯的角度,涉及到它的起源、纪实摄影、文献性摄影,往前推进可以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新的生产力;从消费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家拿手机随处可拍,摄影面临着大众化的倾向;从摄影的内部来讲,从胶片到数字,从摄影讲究颗粒感到现在诉诸于像素化,涉及真实性、虚拟性等复杂的探讨。

摄影在某种意义上是在一个大的范围下展开这样一种观览。我们一直在追问摄影的主体是什么?与他者之间是在互为主体的建构中成为它自己。回到这次展览,并不想把这个问题扩大化,我们只是想谈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媒介的一个功能性的作用,或者说摄影本身与当代艺术之间的有什么样的关联。

另外,摄影作为艺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所谓的“重绘画”有很大的关系。摄影发展是伴随着“重绘画”或者造型艺术的示威、观念艺术的兴起发展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摄影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写实绘画、造型艺术里强调的手工性、技艺性、实物性的消减起到很大的作用。反过来,摄影本身也存在着某种写实性、图象性、技术性的因素,又和造型艺术之间产生了一种关联,它们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关系。这就延伸到我们展览的一个主题——艺术中的摄影艺术。

首先我想第一个问题抛给王川老师,因为相比其他三位艺术家,王川老师更多是在学院里从事摄影的学习、创作、研究。第一个问题是,在你自己的艺术过程中,摄影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它和当代艺术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张力关系?摄影与教学、创作,当下最敏感或者最前沿的问题是什么?    

王川

王川:我先说说教育问题。因为刚才葛玉君老师谈到了,最近连着几个场合都涉及不同层面、不同定位的讨论,这些讨论基本上都是有摄影教育这个话题在里面的。为什么这个话题必须在里面?是因为从事摄影教育的人,是现在与摄影相关人群里日子最不好过的一群人。为什么?

首先,因为摄影的变化,导致原来支撑整个摄影教育体系核心的东西,忽然间你会发现不那么重要,或者说不那么清晰,甚至就直接消失了。

另外,从事教育的人跟一般使用者最大的区别,是使用者只要预算够,直接买最好、最新、最前沿的产品,一定没毛病。摄影工业体系已经把所有诉求在新的产品里面解决了。摄影是一个技术奠基的体系。有了技术的飞速进步,才能够这么快走到今天,这是一个好事,但是对于从事教育和研究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事情有好的一面,就一定有它有问题的一面,这在摄影里有时候是加倍的。像摄影大众化的问题,一定是基于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够实现的,其实摄影从来就在一路大众化。从史国瑞老师那种非常传统的摄影操作,到便携式相机、快速胶片等,没有这些就没有这个纪实摄影及技术的颠覆。现在我们谈的大众化是可以称为质变的变化,第一,它将数字技术用到了拍照片、图象处理和图片传输编辑上;第二,个人电脑的普及,每个人都有一个终端,每个人都可以进行这件事;第三,互联网,把每一个终端连起来。这三个方面到一起之后,也就是过去20年的事。从摄影教育的角度,我们发现原来一堆讲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的教案,现在就是一个按纽,于是我们也不知道干什么,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学,这就是摄影众多问题中特别有代表性的一点。

从事摄影教育的人现在一方面不知道怎么样应对这种情况。另外,自己也还处在一个变化当中,一时半会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这个阶段,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是在挣扎,包括会不断做作品、写东西,以及学术讨论等,实际上都属于挣扎。自己先明白了,再向外界解释。这是摄影教育面临的问题。    

王川摄影作品展览现场

摄影是当下被质疑声音最高的学科,“这种学科和专业没有必要存在”的声音很强大,其中主要一部分声音不是来自于社会,而是来自艺术院校的内部。这是一个大的学理问题,摄影跟当代艺术的关系、跟其他领域的关系等,同时摄影经历了刚才所说的那么多的变化,有了那么多新的内容进来,有了那么多的手段可以选择,也有了那么多新的问题需要回应,在这种情况下,是否仍然需要被教?当然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也可以说出挺充分的理由,但这毕竟是我自己的一个看法。

最简单的一个逻辑:如果你从总体来看这个摄影媒介当下的发展,一定是有史以来体量最大、最繁荣的状态。无论是艺术、应用还是在传播,或者从信息、媒介的角度都是如此。在今天的所有领域中,没有哪一个领域能够把摄影切掉。如果是这样的话,关注它、研究它、教育它这个事情,答应是肯定的。如何应对技术的更迭让它变得更简单、更廉价、更快速,怎么样让教育跟上这种更迭的速度,是下一个层面的技术问题,这个问题是需要在回应第一个大问题之后再继续探讨。   

葛玉君:史国瑞老师的作品,无论是暗箱摄影还是针孔摄影,某种意义上是回溯,寻找一个比较纯粹和原始的方式来表达意象,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你寻找这样一种方式?另外,在这种方式又夹杂了时间的因素、装置的因素、行为艺术的因素等,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创作过程中您想赋予它哪些更深刻的意义?这两个方面您谈一下。

史国瑞

史国瑞:首先作为一个艺术家个案,我是以一种最本质、最传统的的方式,在当今当代摄影中的一个实践。正如大家知道,小孔成像是大约2400年前左右,战国时期的科学家、哲学家墨子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他的观察,发现光线是通过直线传播的光学现象,在他的一些著作《墨经》中有所记载,并且延续下来。大约11世纪的时候,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到了今天的阿拉伯地区,又随后传入当时的希腊、罗马。小孔成像在现实当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尤其是在艺术方面,主要还是文艺复兴时期,比如说达芬奇在他的绘画当中,就用到了“一个大的黑屋子”通过一个孔把外部的影像投射进来,在对面的墙壁上进行写生、绘画。当今在世的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也在他的绘画创作中也加以应用。

在1998年12月份的一次交通事故使我感觉到人的生命稍纵即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我也思考了很多,90年代初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专业学摄影,同时也对世界摄影史、中国古代科技史,比如说战国时期墨子的发明小孔成像术,多少也有一些了解,这也是今天照相摄影发明的远祖和原理。

史国瑞作品 Beijing CBD 8-9 June 2013

为了体现自己的存在,就涉及到了时间概念。比如说我的每一件作品用空间,像会议室或者酒店客房,或者是一些大型的货车,把它们通过改装做成巨大的针孔暗箱,面对选择好的场景进行长时间的曝光,通常一件作品的曝光大约是一个或者两三个白天,这个时间是叠加起来的。虽然这个作品当中没有我自己的声音呈现,但几乎从头至尾没有一刻我自己是不存在的,因为全要靠自己的工作。从搭建暗箱到布置相纸,长时间在这个漆黑的暗箱之中等待着曝光,数小时或者数天,以非常传统的手工方式冲洗。这样一个巨大的劳作过程中,最终得到这样一个影像。

葛玉君:史老师的发言带给我们一个反思:把一个古老的东西在何种层面运用之后,恰恰反应出来最前卫的艺术上的问题,这是史国瑞老师的作品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刚才两位从历时性的角度进行谈论,计洲老师毕业于中央美院,又在法国生活和工作,您的创作过程中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您是如何把法国文化、中国文化融合之后在您的作品当中呈现?   

 

计洲

计洲:首先我不是学摄影的,我在中央美院是上的版画系。当时一直在拍照片,后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方便,最重要的是,越是技术发展越是图象泛滥,我意识到观念变得更重要了。我这次展览的系列作品,都是在工作室里面拍的。这个系列里面有一个我感兴趣的悖论关系,地图对于我们来说是认识这个世界的工具,从这个工具来看,它又是一个科学、严谨的东西做出来让我们认识。我们通过上面所有的内容,我们不知道的内容,来认识这个世界。我工作室里面把它变为了一个肌理,用一个随意的方式重构,变成一个景观,所有的内容变为了一个肌理,我觉得这个里面有这样一个关系。其实这也是从我的角度来表达对当今世界的一些感受,我们其实每天都是在各种混乱的状态里面交织着。

计洲作品 地图5

在法国这段时间,其实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倒不是说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是,我在法国的生活期间发现,作为一个艺术家每个人的唯一性。过去我们生活和训练都有一个标准,在法国这段时间你会觉得其实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并不是靠分类来区分的。这让我感受到,可能我们每个人对一个事情的感受可能类似,但是确实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对我在法国生活期间以及学习期间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觉得你是唯一的,在艺术方面你是唯一的。我的作品,不同的系列,也是把我个人的感受尽量做到能体现出我看这个事物、事情的角度。   

葛玉君:感谢计洲老师。他刚才谈到了跨文化的比较,在这些作品里面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他想在探讨的时候是很紧张、很尖锐、很冲突当下社会的一些问题。但是他反而处理的过程中,是一种比较缓和、唯美的作品呈现,这是他非常大的特点。第一轮最后一个问题抛给刘大地老师。从您的创作解读来说,您是一个“搅局者”,您的创作某种意义上是对摄影艺术概念的延展,用一个摄影相关媒介材质进行创造,这里面涉及到像素和颗粒的问题,你的作品当中还有很多抽象的东西在里面。你的作品可以说是给我们从某种意义上带来了这一系列的问题。    

刘大地

刘大地:任何事情其实都是时代造就。如果说我的这些作品倒退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将是完全没有的事情。世界的发展,总有新的东西出现。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有新的东西出现,而且永远不会停止。所以在我的世界,别人怎么说或者怎么样,我觉得这是时代造就的。我每做一个事情,都跟得上时代就好了。    

1  2  >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