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物质精神双脱贫
来源: | 作者:光明日报

  “自从有了工作,村里人看我的眼神都变了。”慈玉录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折桥镇慈王村的贫困户,从小娇生惯养,24岁没有工作待在家里,家庭开支全靠年迈的父母。经镇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多次上门对他进行品德教育,慈玉录振作精神,学车后找到了一份工作,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在临夏州,越来越多像慈玉录一样的人转变了观念,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贫困的现状。

  临夏州是六盘山片区乃至全国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7年,临夏州被确定为国家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之一。近年来,临夏州举全州之力打脱贫攻坚战,积极探索有效的精准脱贫新路子,以村民知情大会、两户见面会、“三说三抓”“以德扶贫”等活动为主要载体和抓手,紧盯脱贫主体,激活群众脱贫“原动力”。

  “要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在临夏州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积石山县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朱育昌结合自己在积石山县白家沟村驻村帮扶工作,向贫困户谈政策谈经验,讲述脱贫故事、展示脱贫路径。脱贫攻坚巡回宣讲团是临夏州“扶贫先扶智”的新举措,脱贫典范、帮扶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为贫困群众讲政策、讲形势,“送经验、送技术”,解决贫困户“视野狭隘、信心不足、动力不强,技能缺乏、致富无门”等突出问题,实现志智双扶。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扶贫来说,道德和志气是精准扶贫工作中最难帮扶的“角落”。为了让乡亲们不仅口袋富起来,也要精神富起来,针对当地部分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安于现状、甘于贫困,宁愿苦熬、不愿苦干”的现象,临夏州积极培育选出了一批自强致富、互帮互助的先进典型,开展“我们的脱贫故事”小型巡回对谈,讲自己的“创业史”“致富经”,交流脱贫经验,为身边的未脱贫群众“授业解惑”,调动群众脱贫致富和参与建设扶贫项目的积极性,引导贫困户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南龙镇张王家村村民王来玉曾经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听说村里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但免费,每天还能领100块钱补助,就凑热闹报名电焊工培训,没想到这次培训改变了他的生活。因为有了一技之长,王来玉找到了工作,盖了新房子,也娶了媳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针对农村人口务工实际,临夏州开设月嫂、保安、家政、电工电焊、牛肉拉面等短期技能培训班,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实现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解决贫困群众因没有一技之长而“不会脱贫”的问题,贫困户们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这样被激活。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不等不靠不要,美好生活自己创造”……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临夏州积极寻找扶贫良方,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放到同等位置,大力推进“精神扶贫”工作,帮群众富口袋的同时,又帮群众富脑袋,确保早日实现贫困对象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王雯静)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