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用中国剪纸讲世界的故事,是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剪纸,了解剪纸背后的文化。”
——乔晓光
2018年12月5日,作为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艺术成果展示资助项目,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同时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剪纸研究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民族民间艺术委员会、灿艺术中心大力支持的“日常之诗:乔晓光当代剪纸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灿艺术画廊开幕。
开幕式现场
《落花流水》系列装置局部
《落花流水》系列装置局部
剪纸是最具民族普遍性和生活使用最广泛的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国剪纸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是人类文化遗产历史上一个奇迹。剪纸也是日常生活中信仰情感和手工劳作中不可或缺的载体与媒介,是人自身心与手沟通慰籍的重要方式。
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晓光从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再到剪纸活态文化事实的田野调查,三十多年来坚持民间剪纸的研究和教学,探索民间剪纸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同时还将剪纸这一传承一千多年的中国传统艺术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进行当代艺术创作。
艺术家乔晓光在现场讲解作品
观众拍摄作品
展出作品
在进行丝绸之路剪纸活态文化事实的田野调查一年之后,乔晓光感叹还是去晚了,很多地方剪纸文化都已消失,或者仅存在于丧俗文化中。中国是世界剪纸的原乡,最早的纸与剪纸都发生在中国。在新疆吐鲁番地区干旱的地下古代墓室中,考古发现了1500年前南北朝时期的丧俗剪纸残片,复原后的残片呈现出美丽成熟的团花纹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剪纸团花。
“即使没有剪纸文化的活态留存,我也想知道是怎么消失的,这是我的信念。没人去做这样的事,大家都去忙着创新了,我想我还会坚持走下去。”乔晓光在接受艺术中国采访时提到。多年的乡村田野调查,在乡村“剪花娘子”人生的磨难与经历中,乔晓光发现了生活中的文化,发现了人性生存本能意识中的艺术,和在渐渐靠近民间艺术活态的事实。
观众欣赏作品
观众在作品前
在开幕式上艺术家乔晓光继续谈到:“中国是个文化遗产大国,我们要思考怎样把文化遗产盘活并且传播出去。用中国剪纸讲世界的故事,是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剪纸,了解剪纸背后的文化。我作为个体艺术家的剪纸创作,是近半个多世纪延安鲁艺‘新剪纸’开启的现代剪纸艺术之路的延续。我的艺术实践所要做的是,如何让剪纸这种传统语言和当下的文化叙事建立关联,激发出新的叙事能量与艺术表达。创作要紧跟时代变化,也要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上。我想要把创作推向当代,让中国的剪纸在世界的舞台发出声音来。越是民族的越是独特的,世界不仅仅需要沟通交流,比沟通交流更重要的是融合,越是融合的才越是世界的。”
《苗族古歌》
《三宝墨·卡莱瓦拉英雄传》 2008年 局部
本次展览从人民的歌、日常之书和生活的谱系三个部分,既包含乔晓光近十年当代剪纸艺术的代表作品,也包含艺术家对剪纸艺术语言进行创新探索的最新作品。
第一部分:人民的歌·《苗族古歌》与《卡莱瓦拉》
这部分作品主要围绕着口传史诗文本的剪纸艺术创作,表现中国与芬兰两国以农民普通劳动者为主体的口传史诗主题内容,在创作形式上都选择了横长的篇幅表现,三段式结构表现了史诗的时间感和文化气质,剪纸的画面把人与物、人与事交替并行如复调音乐一般展开,展示出一幅古老神奇而又单纯朴素的图形诗篇。这部分剪纸作品在形式语言表现上,借鉴了北方汉画石及民间剪纸语言符号程式化、重复等手段,以及苗族剪纸三段式形式结构和摩梭人宗教美术的叙事手法。艺术家在创作题材与创作形式上提出“遗产+遗产”的观念,彰显出“比沟通更重要的是融合”的创作主张,用“源自文化遗产的灵感”、用中国的剪纸艺术语言讲述世界的故事。
《日常之书·2012—2018的故事》部分
展览现场
第二部分:日常之书·2012—2018的故事
这部分作品是以即兴创作方式表现生活片断与灵感的小型作品,把日常感受和生活点滴转化成剪纸语言,这成为艺术家记录生活片段的“剪纸日记”,也是艺术家创作进行剪纸创作的一种方法。这些作品像一页页打开的故事书,99幅有感而剪的作品充满了鲜明的生活气息与作者独有的敏感和想象力。艺术家认为剪纸是人们身心与手沟通慰籍的重要方式,剪纸这类独特的艺术正在显示出其最靠近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文化魅力,但剪纸这种艺术语言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是边缘的。艺术家希望通过“无所不剪”的实践拓宽剪纸艺术的表现题材,让观众走近剪纸构建的生活之诗,也能让剪纸走入人们的生活。
展览现场
前为《落花流水》系列装置
第三部分:生活的谱系
这部分作品是艺术家对剪纸语言和形式的新探索。作品题材为系列人物,表现了创作者对所处时代人与事物的思考。艺术家将剪纸作品转化成非纸材的金属材质,墙面上的作品投射出光与影的映照,改变了观众对剪纸的观看方式,空间中悬挂的剪纸作品让观众与转化过的剪纸语言亲密接触,一改人们以往对剪纸作品的感知。剪纸装置营造了一个新颖的剪纸场域,作者试图以这种灵动的方式传达鲜活的社会生活图像与境像。其中《落花流水》系列装置将中国传统纹样落花流水纹与现代剪纸形象结合,突破了剪纸图案化的形式语言,既体现出中国古典诗歌“样式化生活”表现的叙事观,也反映了作者运用现代方式的即兴创作能力。
《城市之歌》 2018年
《大象席地而坐》 2018年
在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介绍道,乔晓光作为中央美院人文学院的老教师,把文化遗产、日常生活赋予在剪纸这种游走于黑白、正负形之间的最古老艺术中,形成了极具个人化的语言和风格。“乔老师的创作题材让我想起我自己收藏的欧洲木刻版画,这些版画题材很多讲述的是西方史诗和故事,在今天看来,这些描述史诗题材的版画成为欧洲版画作品中的‘黄金时代’,乔老师的作品同样是古老艺术语言和史诗的结合,我想在今后也将成为艺术作品中的‘黄金时代’。”
《人与鳄》钢板 2018年
《2.14》钢板 2018年
《猫有九条命》纸 2018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邱运华在开幕式上高度赞扬了乔晓光对于民间剪纸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他谈到:“在中国民协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乔老师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副主席一直负责《中国民间剪纸集成》的相关工作,将濒危的民间剪纸挖掘、整理,为民间剪纸的抢救和保护注入了心血。乔老师不仅是剪纸研究专家,还是一位艺术家。他不仅进行剪纸研究,还付诸于实践,将剪纸转化成艺术作品。” 中国剪纸艺术家学会会长、剪纸艺术研究专家赵玉亮也从剪纸研究的角度肯定了乔老师为剪纸保护和研究做出的贡献。赵老师表示,本次展览中乔老师用钢铁材料创作的艺术作品为我们探索剪纸语言的创新和转化做出了尝试和范例。
展览现场
展出作品
本次展览开幕式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观众,他们是正在河北大学参加传承人研培工作的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朋钊介绍道:“乔老师作为最早参与非遗传承人研培工作的课程专家,自己也进行艺术创作,对我们的传承人学员来说能到现场观看当代剪纸艺术展览是绝佳的学习机会。”开幕式上,艺术家与河北大学的传承人、师生现场剪制传统剪纸,把民间剪纸带到了城市、带到了艺术空间,在艺术家、传承人、大学生、观众的多方互动中,民间剪纸走出乡村进入到公共空间,这是民间与城市的跨越,是传统与当代的融合。
据悉, “日常之诗:乔晓光当代剪纸个展”将持续展览至2019年1月5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观众欣赏作品
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