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困山区,核桃往往成为村民的致富果。但是,湖北巴东县信陵镇土店子村,项目建好后,村里后期工作一度不到位,村民管护技术没跟上。不剪枝、不嫁接、不施肥,粗放管理模式下,一部分核桃树挂果少,坏果落果时有发生。遭受损失的果农寒了心,核桃产业逐渐降温,一时间砍树还田成风。
土店子村是当地重点贫困村,产业基础差、底子薄,但气候条件适宜核桃生长,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就有老乡自发种核桃。近年来,该村瞄准这一传统优势,将核桃种植面积扩大到700亩,覆盖10个组。然而,眼看村里花了不少钱搞的产业项目就要黄了。
作为湖北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巴东县立足资源禀赋,近年来让产业扶贫挑起了大梁。但产业扶贫项目建好之后怎么办?如何保证经济效益?面对这些突出问题,攻坚路上的巴东人不断探索解决之道。
“往年一到这时候就愁销路。今年好了,直接在家门口卖,四五百斤鲜核桃已经被预订完了。”一颗颗饱满的核桃挂满枝头,种植大户黄组传指着说。前不久,村委会前的空地人头攒动,土店子村第一届核桃订购会举行。50多名来自巴东县城及周边县市的客商,打破了这个贫困小山村的宁静。
3万斤核桃订购一空,村民增收40多万元……看着核桃成了抢手货,村支书张永堂十分欣慰:“多亏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牵线搭桥,引进市场主体,加强后期管护,带动村民脱贫致富。”今年3月,驻村工作队的到来,让本来着急的他重拾信心。“靠每个农户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统一调配资源,形成扶贫合力。”经过调研,扶贫队员明确了帮扶思路。
挂果核桃400余亩,丰产树2500余棵,理论产量可达70吨――工作队走村入户,登记核实核桃面积。引进巴东易达农业专业合作社,引导果农入社共享技术平台;和县职业高中共建核桃管护实训基地,200余名园林果茶专业的学生划分管护区,核桃园变成实验室,为果农提供技术支持……引市场主体、找技术外援,工作队立足产业项目作好“管”字文章。
“我们根据核桃成长阶段,针对性地开展剪枝、嫁接、施肥、疏果等技术培训,并引入无人机喷洒药水,引导果农加强后续管护、进行科学种植。”巴东职高副校长郑开春介绍。
扶贫项目不是一建了之。巴东按照“特色产业+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建立或引进886家龙头企业、1065家专业合作社、844个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专业合作社在全县322个村全覆盖。2017年完成扶贫技术培训13000多人,实现柑橘示范管护2万亩,带动管护8万亩,完成核桃后续管理6.4万亩;今年又完成幼龄茶园春季管护4万亩……这些技术培训和管护措施,有力促进了产业扶贫项目的持续收益。
巴东是集老、少、边、穷于一身的山区县,大部分地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成为摆在巴东人民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必答题。人搬迁了,生计怎么解决?怎样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从深山里的破瓦房搬进集镇小洋房,今年4月,在渡河镇罗溪坝村小高层集中安置点,全镇31个村1000多名易地搬迁户抽签摇号,挪出了穷窝,入住了新家。然而,离开了山里,没有田种,这么多人靠啥吃饭一时间成了问题。
巴东探索“易迁点+扶贫工厂”的路子,在安置点配套建设产业扶贫项目,变人口压力为人口红利,易迁户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从乡村农民向城镇工人转变。早在2017年3月,罗溪坝村安置点开工建设之际,致富能人沈传兵和邱德仲就在附近开办了一家宠物制品企业,如今已有30余名易迁户入驻工厂,成了领工资的工人。
63岁的邱侯勋和他28岁的儿子邱任成为流水线上父子兵,每月收入4000余元;患有风湿病的刘祥群开始到工厂打工挣零用钱……不再看天吃饭,扶贫工厂为离开土地的易迁户带来生活保障。眼镜厂、鞋带厂、服装厂……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入驻,一个扶贫创业产业园逐渐成了气候。
易地搬迁配产业,产业扶贫补短板。农业、林业、畜牧、财政等部门,按照特色产业发展到村到户和产业扶贫“五个一”的要求,深入部分乡镇、村组开展调查,摸清产业发展现状,按照“一村一品”原则,编制了茶叶、柑橘、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年度发展计划,并制定了贫困户产业补短板项目清单,推动实现每个村有致富产业、每个贫困户有增收项目。
山地广布,降雨充沛,土壤富硒……根据传统产业结构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巴东选定茶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生产粗放、品牌缺乏、茶企实力不强,成为全县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在延长农业产业链上下足功夫。”县委书记单艳平一语中的。
县里主要负责人带队,到福建、广州等地考察招商,引进正山堂茶业公司生产加工红茶,目前试生产量已近5吨,开发了“正山堂·巴东红”产品;引进湖北九端茶业公司生产加工乌龙茶,建立生产示范基地3300亩;不断培育本地绿茶生产企业……
今年5月,巴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规范化种植、人才培训、产业信息共享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这标志着巴东茶产业链建设迈出关键一步。
截至目前,巴东已有10万余亩茶叶基地,6万亩可采摘茶园,各类茶叶企业70家。在全县发展产业脱贫一批中,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针对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巴东在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上持续发力,在9个乡镇建设70多座水果、蔬菜贮藏保鲜设施及中药材烘干设施。培育规模以上涉硒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开发认证富硒茶叶、土豆、白芝麻等产品40多种。
近日,“巴东郡贡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有关部门核准注册,从此巴东茶有了自己的身份。“打响品牌,进一步深挖扶贫项目后期经济价值。”单艳平说,巴东着力打好生态、富硒、有机三张牌,成功申报认证“三品一标”70个,其中巴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达6件,形成了巴东郡贡茶、巴东独活、巴东椪柑等特色地标产品矩阵,构建了一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带动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下一篇:湖南汉寿马家村脱贫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