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底线增加订单
在转型发展中,红兴隆严守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职工持续增收能力不降低、社会稳定不出问题三条底线不变,变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步伐。2017年全局签订订单面积111.8万亩,占耕种总面积15.4%,其中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61.2万亩。
以需求为导向,加快供给侧改革,他们明确了“一减三增+替代”的调整思路,即缩减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总面积、水稻、大豆面积,探索玉米、大豆以外其他可大面积种植且效益稳定的替代作物或替代种植方式。全局玉米面积减少98万亩,总播面积增加7万亩、水稻面积增加30万亩、大豆面积增加79万亩,开展旱稻种植、有机小麦和大麦、苜蓿种植、小麦复种燕麦等作物和模式探索。
曙光农场与农垦水稻所、先锋种业、北京医筋堂、佳木斯富仓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龙垦乌驴等企业接连签下订单,订单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我们按照市场需求,建设了标准良种繁育区、有机作物种植区、富硒产品生产区、畜禽饲料转化区四个功能区,既调优了种植业结构,又实现了市场有效供给。全场22万亩耕地有18.4万亩实现订单种植,增收超过3000万元。”曙光农场场长张秀国介绍。
北兴农场依据场内有大豆加工企业4家的实际,将大豆种植面积调到28.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3.7%。大豆面积的增加,吸引“宝利来”豆业、“万丰”牧业投资2100万元开展大豆深加工项目,年生产蛋白豆、芽豆2万吨,深加工大豆2000吨,从而保证了大豆100%进入市场流通,亩效益最高达580元。
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全局粮食生产实现十四连丰;在以市场为导向供给侧结构调整中,全局淘汰了玉米剩余产能,八五二农场苜蓿种植解决饲草外购养殖成本高的问题,降低成本300余万元;北兴农场1000亩小麦复种燕麦,亩效益超过630元。
“三调”结构质优价升
产品如何实现市场有效供给?红兴隆管局明确了“三调”方向,即把农产品调绿、调特、调专,优化品质结构和种植结构。开展了农产品绿色生产监测工作,推广“三减”生产模式,加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力度,全局落实绿色食品监测、有机认证面积分别为550万亩和40.9万亩,“三减”面积316万亩,发展特色种植面积58.1万亩。
江川农场“广粮”米业公司与“广粮”水稻种植合作社56户成员家庭签订8000亩有机水稻种植合同,合同保证每亩最低效益600元。
“现在国家虽调低了水稻保护价,但我们种的绿色优质稻市场不但不滑坡,还有增长的空间,去年亩效益超过650元。”“广粮”米业赵广粮高兴地说。
红旗岭农场围绕市场,突出有机及特色稻发展,种植有机稻、粘稻、黑稻和香稻面积占种植比率51.8%。“五星湖”“牙克河”两个品牌打进江浙、广东和广西市场,职工群众实现增收超2000元。友谊农场通过“三调”,签订高蛋白大豆订单8万亩,粘玉米订单3万亩,鲜食玉米6000亩,有机稻花香订单1000余亩,签订高粱、盐水椒、西红柿、辣椒等订单7000余亩,职工实现增收3000余万元。
在“三调”方向确定下,红兴隆粮食生产总量虽放缓了,但却生成市场多元供给的良好趋势,“鸭稻”“蟹稻”“鹅玉”、特色稻、粘甜玉、特色豆等种植项目日益丰富起来,不断提升市场份额。江川农场在已开辟广东等地市场的基础上,又打开了宁夏、上海等市场,推动90%的水稻进入市场流通,实现增收3700多万元。八五三农场在鸭稻生产模式下生产出的生态鸭蛋,通过“互联网+”的模式,以每枚5元的价格销售到日本和美国市场。
供给侧结构调整中,红兴隆一改“以粮食产量增长快,促进经济总量快增长”思维,将经济增长转向在改善结构中提升运行质量,经济增速虽放慢,但却极大地提升市场竞争力,优质特色农产品100%进入市场流通,优质水稻平均亩效益较常规稻增加180元以上。
上一篇:从一粒大豆开始的“猪菜同生”
下一篇:高大上的田园综合体长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