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闯敢试 敢为人先
大包干是“吃饱饭”的问题倒逼、农民主动探索、党中央英明决策的成果。它催生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成为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视察,小岗村民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不断深化农村关键领域改革。我们对集体土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确权登记颁证,巩固了所有权,稳定了承包权,用活了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成效明显。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7年村集体收入820万元,2018年实现首次集体资产收益分红,人均350元,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再到“人人分红”,分享了集体经济的红利。197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仅22元,2017年达到18106元。小岗村始终与时代同行,印证了总书记说的“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的深刻道理。
抚今追昔,我们小岗村的一切多亏了党的政策好。近年来,小岗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改造新建民居1102套,新增绿化面积近百万平方米,建成大包干纪念馆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成功获批国家4A级景区,正在争创5A级景区,医院、学校、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日益完善,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小岗村的改革实践,是一部鲜活的农村改革史。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分红利”,百姓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生活。实践证明,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
(本报记者 王 浩整理)
改革创新 踏石留印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面临着人口增减要求的“调地”压力,1984年,湄潭县提出“承包耕地20年不变”,实行“增人口不增地,减人口不减地”,稳定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给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在深化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验中,湄潭探索形成制度性成果,优化了农村公共服务空间,合理配置了农村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了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2015年8月,湄潭率先敲响了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拍卖“第一槌”。这一槌,标志着湄潭探索形成了明成员定主体、明地块定权能、明途径定方式、明平台定市场、明比例定分配的制度性成果。
近年来,湄潭改革试验区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在深化土地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城乡融合等方面开展了12项试点试验,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点方面,湄潭形成了“一村一证、一户一证、一家一证”的分置模式。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方面,湄潭形成了“凭证定对象、察物定额度、问需定期限、区别定利率、业务定流程、多措控风险”的改革经验。
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象不明、集体资产底数不清、权属不明等问题,湄潭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首创了确员、确权、确管、确产权、建产权交易平台的“四确一建”改革路径,探索形成了确员定股东、确权定资产、确股定归属、确管定经营、平台定市场的制度性成果。目前,湄潭县120个村全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11万户44万农民全变为股东,形成了“家家有资产、人人是股东、户户有收入、年年有分红”的发展态势。
改革创新,踏石留印。湄潭的农村改革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渐渐富裕起来的湄潭农民创作了《十谢共产党》的花灯民谣,洋溢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本报记者 常 钦整理)
下一篇: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将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