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
“想象一个未来的设备......人们可以在其中存储所有的书籍、记录和通信信息......这种设备是对人本身记忆的直接扩大和补充。”
1945年,美国工程师范内瓦·布什发表了一篇题为“诚如所思”的文章,设想了一种未来的通信设备。如今,布什所假想的“扩展存储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遍布全球的“机器网膜”,在全球范围内运行,重塑了当代社会的概念,乃至生命本身的意义。
“机器网膜”不仅是人感官的扩展和延伸,同时又独立于人的感官局限,甚至以信息前馈的方式预先判断和引导人的行为模式。这种趋势呈现加速的趋势,指向一个难以预测的未来。
这正是第六届广州美术三年展的主题“诚如所思加速未来”所思考的问题。
广东美术馆
本届三年展并非泛泛展示新技术所带来人类生活的变化,未来世界的可能性。而是以新的视角,思考人类和非人类、生物与机器、有机与无机的相互关系,探讨一种关于新的生态可能性的场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是一场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盛宴。这里充满声、光、电的等各类奇妙设备,有模拟沼泽地生态状况废水发电装置、基因编辑的热带鱼、现场识别出观众的身高、年龄和性别的互动装置、自动弹跳的椅子、利用细菌生产饮料的自动装置、靠生态系统维持的肝细胞组织雕塑等等。正如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所说:“观众将会在这里了解到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艺术界时下最热的问题,了解艺术与民众的关系。”
张尕(Zhang Ga)、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菲利普·齐格勒(Philipp Ziegler)
12月21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总策划和文献展策展人,安琪莉可·斯班尼克(Angelique Spaninks)、张尕(Zhang Ga)、菲利普·齐格勒(Philipp Ziegler)担任主题展策展人。
嘉宾合影
本届三年展分为主题展和文献展两个部分。主题展邀请来自约15个国家的近50位/组艺术家参展,文献展将全面回顾过往五届“广州三年展”的历史发展,梳理学术脉络,更充分而系统地深入探讨“广州三年展”的品牌策略、展览机制和未来的发展走向。此外,广东美术馆展还将联合广东地区多个艺术空间组成的分展场/平行展,共同深化当代艺术问题的探讨。
本次三年展的主题展的策展人菲利普·齐格勒、安琪莉可·斯班尼克和张尕,分别从不同视角为主题展设计了三个部分。
叠加——数字中的艺术
菲利普·齐格勒关注数字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和对社会的影响。他设计的分展主题为“叠加:数字中的艺术”,展览回顾了迄今为止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史,同时展现数字对当代的渗透,预测未来数字技术发展的前景,并提出将数字作为重塑当代经验的新型现实的基本问题,艺术家对这一现实的创造性反应。
YOU:R:CODE,贝恩特·林特曼&彼得·魏博尔
由ZKM |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的彼得·魏博尔和贝恩特·林特曼共同创作的互动装置《You:R:Code》,该装置作品展现了在超人类时代,人类也会成为一堆代码以及数据的载体。观众在镜子中看到他们熟悉的倒影。渐渐地,这个镜像会转化为数字数据体;直到最后,观众会被简化成为一个工业可读代码。
平行,哈伦·法罗基
《平行》是一个分成了四个部分的装置,它从20世纪80年代以线条方块为主要视觉元素的游戏开始,回顾了计算机游戏的历史。伴随着旁白解说,这部作品思考了自然的演变,身体动作的可行性,特许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观点的含义和游戏空间独特的运行原理等内容,也展示了计算机动画图像是如何逐步取代电影图像、成为图像制作的基本模型的。
传感器之林,杨健
《传感器之林》的展览空间挤满了一大排日用品,例如盆栽、家电和日常必需品——这是作者杨健在博物馆和附近地区找到的。观众会被邀请玩一个游戏,他们必须在装置中穿越层层障碍,同时不能被传感器检测到。由于传感器和路障的存在,观众的移动是受到操纵的。
人类和非人类的共生进化——同类演化
安琪莉可·斯班尼克提出了人类和非人类的生命是平等的之一哲学命题。在今日,在数字和生物领域不断加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进化正以人类和非人类同类共同演化的方式进行。而这种“同类演化”将技术的发明和干预带到伦理层面的探究上,将主体性延伸到非人类的生命,展示人类和非人类共同的起源和共同进化的轨迹,以及生物政治的新视野。
共生自主机器,阿维德·詹斯&玛丽·卡耶
SAM2和 SAM3是两个共生自主机器,由荷兰籍设计师阿维德·詹斯和法国籍设计师玛丽·卡耶共同研发。这两个共生自主机器能够自给自足并且依靠自己的方式在人类世界中生存。它们利用菌种生产饮料,然后卖给人类,是一种小规模的自动化食品生产系统。它们是兼具科技和有机性的机器人,可以智能地管理食谱、价格、维修、服务和劳动力,仅在必要时需要人类协助。
病原之裙,安娜·达米特里
达米特里在《同类演化》中展现的作品为两件衣物:一条是古典风格的亚麻睡袍,衣服上绣的是造成瘟疫、肺结核、猩红热和白喉等疾病的各种细菌图案;另一条则是 17世纪风格的长裙,裙身的刺绣参考了伦敦大瘟疫历史中的相关记载。两者都浸有这些可怖病原体的非传染性 DNA,不过肉眼并无法辨别。
不可思议的收缩人,阿恩·亨德里克斯
《不可思议的收缩人》是对未来出现小型人种可能性的一个长期调研项目,于 2010年由荷兰艺术家、研究者和造物师阿恩·亨德里克斯发起。按照他的说法,体型更小的人种需要的资源、空间和能量都更少,与全球变暖紧密相关,世界各地的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和昆虫都开始缩小,唯独只有人类无视了进化规则。阿恩·亨德里克斯认为,人类应当向这些矮小物种学习。
安全措施,西蒙妮·C.尼奎尔
西蒙妮·C·尼奎尔的装置作品《安全措施》揭示了人体工程学设计软件中嵌入的用于优化当代工作场所,从而提高效率和人机交互的参数。《安全措施》是一个介于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环境作品,是基于对物理世界的细致测量和审视而进行的模拟。
梦境之眼,大卫?奥莱利
物联网,群体性孤独,艾迪·瓦根克内希特
机器生态的世界——机器不孤单
张尕推出的展览主题为“机器不孤单”,这一主题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器生态学,即世界万物、生物圈、技术环境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系统皆理解为机器构成。这一世界观提出了一种联合的展望:承认万物应享有平等的地位、应获得同等的尊重与关爱。不同门类的机器只有在一起互相关涉互为依存,才能达到天、地、人、神的共生关系。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马斯·费尔施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马斯·费尔施
本单元最引入注目的作品无疑就是托马斯·费尔施的《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观众进入作品展厅,宛如进入了中世纪炼金术士的工作间。房屋高大宽敞,墙面贴着古老的壁画,场地中央摆放着几组复杂装置的玻璃反应瓶,红色、绿色、黄色的液体在里面蒸腾,发酵。一座被鹰啄食肝脏的普罗米修斯雕像上插满黑色管子,白色石像上流淌着道道棕黄色锈迹。这组装置不仅给人以巨大的视觉震撼,里面更有复杂的科学原理与思想隐喻。
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马斯·费尔施
作品以普罗米修斯神话为叙事线索,讲述了一个惊悚科幻小说般的故事,作品以原始细菌、石雕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将人体肝细胞经历培养、发酵,最终蒸馏出酒精这一过程揭示了人的自食、新细胞经济以及乌托邦反乌托邦等一系列问题。
自动光合植物,吉尔伯托?埃斯帕萨
《自动光合植物》仿佛是一个科幻电影中生命装置系统。作品由一组模块化微生物细胞构成活性有机体,形成新生态体系赖以生存的互利共生系统。作品用于培养细菌菌落——来自利马污水处理系统的不同部分——这些菌落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电能并提高水质。一个类似于原始大脑的电子监控网络,可连接并监控寄生在核心生态系统中的物种,有机物消耗殆尽时,可重新启动循环过程。
浅滩,沈瑞筠
在作品《浅滩》中,沈瑞筠通过定格动画、装置以及透明屏幕的运用,创作了一个黑白版的微缩花园,观众很难辨别清里面的花鸟虫哪些是画,哪些是光影。这里的生物生活在一个自我循环的微观世界中,通过空间的打破和某些时刻的偶遇,生物之间产生了交集和转换。
丢失的你,多里安·高迪
世界是布谷鸟的(时钟),乔恩·凯斯勒
O,邓悦君
爱情考古-1,洞穴革命,陆平原
文献展
“立场——第六届广州三年展文献展”在广东美术馆二层展出,在2018年12月21日至2019年3月10日期间与主题展同步举办。
文献展展览现场
第二届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海报
第三届与后殖民说再见
第四届见所未见
第五届亚洲时间海报
广州三年展已经整整走过了十六个春秋,作为一场盘点总结性的展览,本次三年展文献展回顾与梳理了首届“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第二届“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第三届“与后殖民说再见”、第四届“见所未见”、第五届“亚洲时间”的文献收集与学术脉络,以此成为历届广州三年展的集体亮相和总结。
丰富多生态的艺术展场——分展场和平行展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分别在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33当代艺术中心、紫泥堂艺术小镇、广州53美术馆等代表性艺术机构设立了多个分展场和平行展。平行展内容丰富,涵盖了当代艺术、广东当代艺术、社区艺术、在地性艺术实践等各自不同的领域,呈现出广州三年展期间互为交叉,丰富立体的展览网络。以此构建“地区美术馆群”联盟机制,展现区域多元化艺术生态概貌。
作为广州三年展的重要分展场——华侨城盒子美术馆,位于环境优美的顺峰山湿地公园。展览期间推出了多里安·高迪、托马斯·萨拉切诺、刘佳玉等艺术家的作品。
华侨城盒子美术馆分展场开幕式现场
仪式和后果,多里安·高迪
多里安·高迪的《仪式和后果》占用了一个很大的房间,作品虚拟了一场晚宴之后变得诡异无常的场景。它由多部分动力装置连接一张长桌和十一把椅子组成。桌面卷曲的金属板每20分钟一周期循环中升起降落,在气动压力罐提供动力下,椅子也会在难以预测的时间内突然弹跳到空中。
AEROCENE,托马斯·萨拉切诺
在影像放映厅,正播放着托马斯·萨拉切诺的《AEROCENE》,影片记录了2016年,Aerocele团队在没有任何动力和氦气的情况下,利用自然光加热气球实现了7人升空的最长飞行记录,而他们试飞的地点正是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地点——新墨西哥的白沙,这是一个被部分科学家认为的“人类世”的起点。
谷边,刘佳玉
刘佳玉的《谷边》是一个优美曲线的影像装置作品。作者拍摄了6400张瑞士汝山谷湖边天空的照片,由机器经深度学习,生成一个新的动态图像,图像根据汝山谷湖实时的风速和风向控制,最终由水面投影呈现。蔚蓝色的光影波纹和流向瞬息万变,真实而虚幻。
環,周力
此外,华侨城盒子美术馆还推出了关于公共社区的当代艺术计划。邀请了范勃、周力、刘可、方琦、沈烈毅、金江波等艺术家,在华侨城盒子美术馆所在的顺峰山湿地公园的湖畔、草地上方置了多件户外公共作品。
紫泥堂艺术小镇开幕式现场
紫泥堂艺术小镇园区
未来进行时——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展览现场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的紫泥堂艺术小镇是一个集科技、传统工艺、当代艺术创作、文创产品、艺术培训的综合文创艺术基地。此次在广州三年展期间推出了《未来进行时——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本次展览展出了蔡广斌,蔡全利,苍鑫,车建全,陈文令,邓箭今,方力钧,方少华,冯峰,管怀宾等多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媒介化感知与创造性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国际论坛
专家学者对谈
2018年12月20日,《媒介化感知与创造性未来: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国际论坛》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召开。论坛进行了多场学术讲座,如马克·汉森《“前馈”艺术》、菲利普·齐格勒《如何展示“叠加”?》、托马斯·费尔施代恩《代谢的机器:诚如物之所思》、安琪莉可·斯班尼克《重塑当下的数字与生物技术格局》、胡斌《重塑认知的媒介:中国青年艺术家的新媒介感知》,当天还进行了上下两场学术对谈,与会专家通过"后人类主义""数字化"和"主体性"等角度阐释了各自学术观点,延伸拓展了展览主题。
本届广州三年展将持续到2019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