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云南农货上行的“拼多多路径”
本报记者韩啸
“与电商合作扶贫,是我们非常想做的事。”在拼多多电商平台上,云南省蒙自市一个本地店铺在短短24小时内,就卖出了15万斤特产小黄姜,该市工信局局长刘毅很是兴奋。他一口气提出三个问题:如何解决边远地区的农产品销售难,如何利用网络大数据预测、向贫困户定制农产品,怎么推动“新农人”运营政府投资建立的村级电商服务站,“拼多多帮助我们开辟一条精准扶贫路径,契合了地方政府的需求与设计。”
“农产品上行单价低、利润薄,有时快递价格比产品还贵。以往电商企业为降低快递成本,通常要先发昆明再分发。而在拼多多助推下,在蒙自产地直发的商家越来越多,快递价格降了,销量越来越大。”蒙自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负责人普海丽介绍说。
蒙自小黄姜、蒙自石榴、丘北雪莲果、漾濞核桃等云南农产品,都在拼多多上大卖。数据显示,三年来从拼多多平台上卖出的云南农货达2652万单、共计1.3亿斤,而且呈现加速发展趋势,2018年达1866万单、9330万斤。
拼多多扶贫助农战略委员会总监周贤告诉记者,拼多多与云南各地正在展开更深度的合作,已与云南省商务厅、绿春县、大姚县以及红河县的一些贫困村建立电商扶贫战略机制。
溢价收购背后,“拼模式”与3.86亿用户大市场
云南红河州首府蒙自。年均日照长,当地特产小黄姜肉质紧实、姜汁浓郁、辛辣十足,每年12月份采挖的生姜品质尤佳。该地小黄姜种植面积56万亩,年产80多万吨。可惜当地交通较为闭塞,物流成本高,尤其最近阴雨天气较多,寒潮将至,好姜低价也不好卖。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拼多多联合当地商家,于2018年12月17日在“多多助农”频道推出“2018云南现挖生态小黄姜”,每斤不到1.8元,仅相当于蒙自当地超市的六折。截至18日下午,不到24小时卖出近2.5万单,总量超过15万斤,其中部分小黄姜来自几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电商老李2017年12月开始在拼多多上卖蒙自特产小黄姜,一年时间卖了2300吨。老李感慨“从没想到能把蒙自小黄姜卖到全国各地,甚至有不少饭店、食堂通过拼多多长期进货,最远的会发到东北、新疆。在拼多多上,等于是批发、零售一起干了。”
距离蒙自200多公里外的文山州丘北县,溢价收购也是常事。“我们如果收1.2元,别的商家就不可能只收8毛了。”28岁的钱先生是拼多多上的“新农人”,为保障货源,他主动将云南文山苗族壮族自治州丘北县的雪莲果价格往上提。“种植雪莲果是个生态链,农民没钱赚就少种甚至不种了,我们也没得卖。我们销售量大,必须跟农民共赢。”
据拼多多联合创始人达达介绍,短短3年,拼多多聚集了3.86亿活跃买家。拼多多的社交属性很强,从传统电商的“物以类聚”、“人找货”,进化到“人以群分”、“货找人”,消费者既能在自己的社交圈里看到心动的东西,也会收到拼多多推送的个性化商品。
产地直达,尽量让消费者享受“收购价”
通过社交裂变与不断演进的人货智能匹配,3.86亿消费者的海量需求确定后,也引发了整个供应链的优化。新农人不断优化仓储、物流等供应链,真正做到“多对多”产地直达、薄利多销。
在传统零售批发市场,农产品要经历农民、商贩、批发市场、超市或菜市场多个环节,每层可能加价30%左右才能到消费者手上。但拼多多的闯入,打破了原有体系。依靠C2B模式实现了“田间直发餐桌”,降低了中间流通成本,也在最短的流程中保证了货品的新鲜度。
在云南边疆,中转次数多,小电商的快递费每单要到五六块甚至更高。拼多多上出货量大的商家,会与快递伙伴深度合作,甚至主动教快递公司开展电商业务,共同降低成本。钱先生介绍说,他们干脆与一家快递公司合作,在部分线路组建了自己的快递团队。这些努力,让3公斤以上的包裹,平均每单能便宜1.5元左右,物流费用节约近三成。
做生鲜水果起家的拼多多,铁了心要做好刻在公司基因里的农货上行。“过去三年,拼多多平台已累计帮扶近14万户建档立卡扶贫家庭,产生超过21亿笔扶贫助农订单,累计销售109亿斤农产品,相关交易总额达510亿元。”拼多多创始人兼CEO黄峥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表示。
供给侧变革,定制式精准助农扶贫
2017年12月初,在云南漾濞,因核桃滞销愁得难以入眠的刘文杰找到了拼多多商家杨立。12月4日晚8点,刘文杰的漾濞核桃在拼多多平台上线。当晚就销售了2000多单,第三天一早达到2.7万单。杨立突然意识到,在拼多多上将商品做成爆款后,货源供应问题是很大考验。为了玩转“拼模式”,杨立与漾濞、宾川、大姚等地的四个大型合作社达成供货协议。
“企业在拼多多的销量大致确定后,可以直接向蒙自的农民们下订单,尤其是那些贫困户,就不愁销路了。”刘毅敏锐地将C2M模式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他正在策划,让“石头缝里种出来”的西北勒乡苹果,也能在拼多多上畅销。
对于可持续脱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曾分析说,需要创新一村一组或一户一品的特色产品,现在是结构性的产品短缺时代,需求也在个性化。
“我们已经在尝试这样做了,合作社里,农民出劳力和土地,公司出资金,在拼多多上包销。农民收入保底,亏了算我的,超过保底收入了,再五五分成。”老李说,“下一步将更多贫困户纳入供应链,定制农产品。”拼多多上的规模化订单,促进了大量小农户、合作社整合,以集约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
“无论是农货上行还是精准扶贫,都需要平台、商家、农户的高效协同,各自做好本分。”达达表示。
扶持新农人,打通电商扶贫的资源链条
近几年,各地电商发展迅速,政府投了不少资金做基础设施。在蒙自,除了占地3.6万平方米的电商产业园,政府还在山区尤其贫困地区,建了一批村级电商服务站。“但目前,部分站点的运营效率还不高,怎么提升它们?”刘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新农人”们。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认为:“政府要避免主观意志主导求大求快,不做违背市场规律的事情,做好该做的服务和兜底,特色产业发展和创收要靠市场来带动。”
据了解,蒙自比较大的电商,目前往往在田间地头自建仓库。“这些已经建好的站点,我们可以来运营,工作人员跟我自建站点的人一样有收入,但我要能根据拼多多上的销售情况,统一调配资源。”老李的思路很灵活,盘活资源,的确需要用市场逻辑打底。
在刘毅看来,“人才缺乏是最大痛点”。拼多多发现各地农村都缺既懂电商也懂农业的人,于是成立了“多多大学”,对有志脱贫致富的创业者和农户定向培育,通过线上、线下课程联动的形式,传递电商知识、实操经验及经营技能。
从既懂电商也懂农业的“新农人”到具备主体意识的新农民;从消费端的社交、游戏拼单到供给侧的农产品采购种植,在农产品上行领域,拼多多已形成全链条良性循环,为云南乃至中国的扶贫助农,提供了高效、独特的“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