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稻田美如画,鱼儿田中游……近年来,宁夏贺兰县农民赵建文创建了“稻渔空间”,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仅成为银川的一道独特旅游风景,同时探索出宁夏平原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途径。2018年赵建文被农村农业部评为“全国十佳农民”,其做法经验被推广。
“没想到我能获得‘全国十佳农民’,当时打造‘稻渔空间’只是为了吸引年轻人来种田!”赵建文谦虚地说。
赵建文是宁夏贺兰县常信乡四十里店村人,中学毕业后在外短暂闯荡后于1994年回乡创业。赵建文家有一个磨坊,为乡邻加工米面。边种田边碾米,由此他开始了创业生涯。
2005年,赵建文成立了宁夏广银米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大米加工,产品畅销陕甘宁蒙京等省份。但是,随着全国大米市场竞争加剧,赵建文感到压力很大,他在慎重考虑后决定由加工业向种植业前伸,亲自种水稻,提高大米品质,降低生产成本。2012年起,赵建文在本村流转了5100亩土地,建立起水稻种植基地。但随后他即感到更大的压力:无人种田。
“农村中的年轻人都进城了,留在村里的老人干不动,学农业的大学生又不愿意到农村来,公司每月8000元工资都雇不到一个年轻的拖拉机手,怎么办?”赵建文说:“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喜欢干服务业,于是我决定以三产为突破口,首先吸引年轻人到公司来,然后再逐步引导他们向二产和一产下沉。”在考察学习了各地以及国外的水稻种植技术经验后,赵建文全面掌握了“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2017年他投资800多万元创建了“稻渔空间”。
占地3000多亩的“稻渔空间”示范园区,观景塔、玻璃栈道、稻田画、科普教育长廊、农业物联网及产品质量追溯信息平台等一应俱全,而且这与宁夏平原水稻传统耕作方式已大相径庭。不仅如此,田块中没有传统的阡陌渠沟,只是在田块四周挖了一条“护城河”。
“‘稻渔空间’并非噱头,而是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在水中养鱼、蟹、泥鳅、小龙虾和鸭子,运用生物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将稻草、鱼粪等还田,形成局部空间的循环利用。”赵建文说,渠沟的改造,延长了稻田蟹的生长时间,真正实现了稻美蟹肥,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夏秋季节的美丽景色和新奇耕作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不同颜色不同品种的水稻,被设计绘制成一幅美丽图画,除了赏景,游客还可以垂钓,在田里摸鱼、捡鸭蛋。两年来,这里先后举办了农耕文化插秧节、摄影大赛、秋季丰收节等休闲节庆活动,接待考察调研和学习观摩等100多次,旅游观光人数达到20万人次,已成为银川市著名旅游景点,为赵建文带来了不菲收入。同时,“稻渔空间”实现了赵建文的初衷,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思想新的年轻人落户广银米业,接待、策划、设计,年轻人成为发展农业的有生力量,企业实现“人财两旺”。
“通过创新一产,为三产找到了突破口,二者共同作用有力提升了二产的质量和知名度。”赵建文告诉记者,发展“稻渔空间”以来,通过创新耕作方式和让游客观光体验,广银米业成功塑造了生态、高端的大米品牌形象,除了销售大米,企业还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高端米粉。此外,赵建文打算将种植基地附近的村庄改造成民宿,让游客体验宁夏平原农耕文化,进行全方位产业融合,逐步将“稻渔空间”发展成为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目前,广银米业已发展成为集立体种养、大米加工、粮食银行、文化旅游和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化企业,年加工水稻5万吨,销售收入6750万元,每年向周边地区提供扣蟹苗种2万公斤,直接带动稻蟹种养1万亩,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多收、节本增效,辐射带动了485户农户增收致富,使贺兰县2万亩稻田实现增收2300万元。
下一篇:中国食品企业“走出去”须做足内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