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山河壮美,如意甘肃
在共和国的版图上,甘肃宛若一柄壮美的如意。
身处祖国大西北,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历史上的唐蕃古道、丝绸之路,都从甘肃走过。曾经,这里是诗人眼中“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的美景;也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凋敝。
经历70年发展,如今的甘肃,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正在努力把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美好蓝图变成现实。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组数据,俯视壮美山河,读懂如意甘肃。
减贫:581万人
“天下都有民勤人,民勤没有天下人。”民勤县位于甘肃西北部,这句民谚诉说了这里民生之苦,其意为即便再勤劳的人也会背井离乡走天下、讨生活。
“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曾是民勤县的写照,更是甘肃贫困的缩影。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苦程度深的“标签”,曾经多年挥之不去。
如今,走进大坝镇六沟村的日光温室,这里的人参果以其味道独特、清香多汁而声名远播。李庭金是一座日光温室的主人,2015年曾经贫困的他如期脱贫,“现在每年有七八万元的大棚收入,再努力几年,我们一家就能过上小康生活了。”
民勤县是全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2018年底,通过不断探索实践产业扶贫机制和模式,民勤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脱贫之路,成功摘帽。
上世纪80年代,甘肃农村贫困人口达125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5%。1982年,国家开展“三西”建设,实施区域性扶贫开发,其中就包括甘肃的河西地区和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全省86个县中,58个被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省定插花型贫困县还有17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将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战贫困促攻坚。逐步构建起各级干部投身脱贫、各类资源聚焦脱贫、社会力量共助脱贫、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大格局。截至2018年末,甘肃全省累计减贫581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11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2%下降到5.6%,36个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
造林:1.56亿亩
古浪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南缘,上世纪80年代初,饱受风沙之苦的当地6位老汉为保卫家园,毅然走进了沙漠深处的“八步沙”植树造林。
38年来,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6位老汉和他们的后人,三代人接续治沙,筑起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
压草、打格、种梭梭,三代人用38年,在沙漠边缘完成了治沙造林21.7万亩。今年3月份,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先进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这是甘肃战风沙、斗荒漠、植绿地的缩影。甘肃,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但这里恰恰又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这个屏障可以概括为“三阻一涵养”——三阻,一阻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会合;二阻沙漠隔断河西走廊;三阻整个沙漠向青藏高原南侵;涵养,则是涵养长江、黄河和河西走廊三条内陆河的水源。
甘肃土地沙化、荒漠化程度深,新中国成立前夕森林覆盖率只有2.6%,经过70年努力,甘肃全省完成造林1.56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1.33%;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9万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32.32%;开展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逐步走上绿色发展崛起之路。甘肃省将推动绿色发展崛起、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发展主攻方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十大生态产业齐头并进,对生态改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2018年,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1511.3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18.3%。
经济总量增长600倍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受益于“一五”和“三线”建设两个时期的发展,甘肃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蜕变,形成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产业,诞生了“镍都”金昌、“铜城”白银、“钢城”嘉峪关等一批工业城市。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发展进入快车道,不仅历史性地解决了温饱问题,彻底结束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而且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全省发展开始从短缺走向富裕、从贫困走向小康。
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极大地保障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引洮一期、二期等大批工程建设,极大改善了人民吃水用水问题;家电、电话、无线宽带网络实现了城乡全面普及;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航运不断完善,我国首条下穿黄河的地铁于今年6月份开通运营……
从1949年人均收入90元左右,到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9万多元和8000多元,平均增长157倍和159倍,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2018年甘肃全省实现GDP超过8200亿元,较新中国成立之初增长了600多倍。
进出口增长664倍
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的甘肃,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
如今,在“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下,甘肃正以独特的区位优势成为新时代国家向西开放的黄金地段和前沿门户。
深耕“一带一路”大机遇,甘肃不断推动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推进三大陆港、三大空港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组建丝绸之路信息港和国际知识产权港。兰州获批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试点。成功举办兰洽会、敦煌文博会、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等节会。201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达394.7亿元,是1978年的664倍,其中与丝路沿线贸易额172.9亿元,占比达43.8%。
目前,甘肃正在进一步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加强与周边省区的物流网络协作,建设面向中东欧、中西亚、南亚和东南亚,以及连接西北西南地区的现代物流基地,致力做好“南向”“西进”“北拓”三篇文章,基本构建起陆路海路贯通联动、文化经贸相互促进的开放新格局。
进一步完善开放平台功能,推进对外开放平台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提升平台的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在开拓市场、做强品牌、做优产品、做强基地上下功夫,促进全省资源深加工产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出口。
推动数字丝路建设,建立和完善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供应链大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物流大数据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持续深化改革,全力解决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企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