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报:丰收节的主体不仅是农村农民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9月23日,我国迎来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作为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丰收节既是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日子,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生动体现。
提到丰收,很多人会想到在广袤的大地上,广大农民辛苦耕耘的背影。特别是在这个瓜果飘香、稻黍收成的时节,从丘陵到平原,从长江到黄河,农民正在忙碌着,享受着春种秋收的快乐。丰收节离不开农村农民,但如果谈论丰收节,只是把视线集中在农村农民身上,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当下的农村,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想象。有的人提到农村,很是不屑一顾,认为代表着贫穷与落后;也有的人心生羡慕,认为农村生活压力小,很多新农村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农民能分享收获的红利……这样的想象,在农村都能找到现实的印证,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能代表农村的全貌。
看待今天的农村,横向和纵向、整体和局部,这两种眼光都要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城市一样,农村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要看到,城乡之间依然有着巨大的剪刀差。虽然农村整体发展了,有些农村生活甚至让城里人羡慕,但依然存在不少贫困地区,当前还有艰巨的脱贫任务。决胜全面小康,追求的就是亿万农民都实现小康生活,一个都不能少。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为城市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城市反哺农村,并不仅仅是一种道义上的选择。没有脱离农村的城市化,也不可能有脱离城市化的农村,当城与乡走到一起,携起手来,才能发生“化学反应”。农村的发展需要城市的资源,城市想要实现更大的发展,也需要农村的空间。城市应该读懂“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的深意,把支持农村发展当成责任,而不能当成负担;与农村共成长,而不是单线条。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今天讲的丰收,应该有一套现代化评价体系,不应停留于增产了多少粮食之类的简单事实。在现实中,丰收而不丰产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依然顽固,要想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也涉及人才问题,也就是由谁来建设新农村、发展新农村。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大量农村的优秀人才流向了城市。这种流动,当然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单向的输出叫流,双向的合作才叫动,今天的农村再也不是过去的农村,农村的发展也需要大量人才。这些年来人们常见的是,富裕村大多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贫困村最差的是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人杰地灵,有人才兴。
现在乡村人才面临的问题,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结构上。即便拿一些富裕村来说,他们的“领头雁”也往往年龄不小了,而且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存在一定的本领恐慌。在丰收节的内涵里,应该包含“人”——不仅要有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发展,还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农村发展,特别是要有更多的有知识有见识有干劲有闯劲的年轻人,来和土地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丰收节的主体不仅是农村农民。什么时候城市和农村真正融合发展了,市民和农民真正融入一体了,这才会迎来全面充分、带着满足感获得感的丰收。在这样的“稻花香里”,才能享受到丰收的真正滋味。这不仅是农村之福,也是城市之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