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海拉尔和大兴安岭两个垦区合并组建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下辖24个现代化农牧场,拥有600万亩耕地、1000万亩草场,在生产绿色优质农畜产品、发展大健康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潜力。近年来,集团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壮大垦区优势产业,汇聚起了推动农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2019年7月下旬,本刊记者走进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感受独具垦区生态特点和生产特点的绿色生产方式,见证垦区坚守红色基因、绿色品质初心,勇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使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不懈努力和丰硕成果。
“市外淘园”——牙克石农场
牙克石农场采摘园鸟瞰
行驶在前往牙克石农场的路上,随着窗外金黄的油菜花、绿色的小麦地块如方格图案般渐次掠过,我们知道已经进入农场地界了——油菜、小麦倒茬,是位于大兴安岭西麓的海拉尔垦区农场典型的种植模式。
“这水果黄瓜味道真好!有小时候吃的味道。”
“看,这是紫色的菜花,头一次见!”
“哇!瓜苗吊着长,一株苗上能结三个蜜瓜,这亩产和效益有多高啊!”
田间鸟瞰
一株苗能结三个瓜
在牙克石农场场长潘勇带领下,我们漫步于农场生态园,哈密瓜、西红柿、茄子、黄瓜、彩椒、秋葵、菜花、白菜……各类瓜果蔬菜琳琅满目,棚中飘荡的瓜果芳香气息,更是刺激着大家的味蕾,现摘现吃停不住嘴,并不时发出赞叹。
这个生态园有一个颇具意趣的名字——“市外淘园”。潘勇解释道:这里位于牙克石市近郊,这个名字寓意着城市外的“淘宝园”。来到这里,可以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田园的宁静和放松,还可以淘到农垦的绿色有机食品。
潘勇介绍,“市外淘园”占地170亩,园内建有38座大棚,包括百花园、百果园、百蔬园和百菌园四个区块,严格按照有机生产规程栽种,有机肥用得足足的;一株苗上结三个瓜,每个瓜三四斤,甜度还不打折扣。2017年7月份开业以来,生态园内的瓜果蔬菜一直受到游客们的青睐。此外,农场还选择了一块万亩油菜田,在每年7月份的油菜盛花期时节打造成拍摄花海美景的胜地,把“金色花海、都市田园”打造成农旅结合的亮点产业。
灵芝棚内,一株株灵芝幼苗张开白嫩的菌盖,萌中自带灵气,聚焦着大家好奇和惊喜的目光。讲解员一边介绍灵芝知识和功效,一边介绍灵芝认领项目:只要80元,客人便可以挑选一株自己中意的灵芝,为其命名,并通过微信群关注灵芝的成长;待灵芝成熟后,再制成药材或盆景直接快递给客人。
灵芝认领项目立即引发了北京来的王先生等人的小激动。他们精心挑选长相喜人的灵芝幼苗,将写有美好寓意的牌子虔诚地插在灵芝旁边,然后上下左右一通拍照。王先生在微信朋友圈中晒出认领灵芝的照片后,马上引起了朋友的浓厚兴趣,当即请他代为认领了几株。
灵芝种植大棚
现场认领灵芝
王先生说:我为自己和家人认领灵芝,特别是作为给孩子的礼物,既能增长知识又很实惠,很有意义。他建议,农场可以在灵芝棚里安装可视系统和物联网,这样认领客人就可以随时关注灵芝的成长,农场也能顺势打出知名度。
精细化管理——莫拐农场
莫拐,一个听起来有些别扭的名字,其实是蒙语“有蛇的地方”。莫拐农场位于牙克石市北郊,辖区总面积600平方公里,海拉尔河穿场而过,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农场农牧业发达,农业以种植优质小麦和“双低”油菜为主,年产粮油约7000万斤。农场牧业生产以种羊场、肉牛场为中心,建设全程可追溯体系,打造优质、安全、健康肉产业基地,年度牲畜存栏达4.3万头(只)。来到农场四队的高产栽培示范区地头,只见道路两旁,一边是一望无际的进入灌浆期的小麦地,一边是漫山遍野的盛花末期的油菜地,一绿一黄两个简单的颜色直接天际,勾画出壮美的大地图画。
大地织锦莫拐农场场长刘友山介绍,农场的农业精细化管理闻名垦区。农场根据地理环境、土壤肥力,将小麦、油菜等作物的目标产量细化到各个地块,促进因地施技、因需用肥,以分类目标的完成促进总体效益的提升。在油菜绿色优质高产示范区,亩播种量从1斤降低到8两、6两,亩保苗3万株,产量设计400斤,初步测产能达到415斤。通过降低亩保苗株数,增加单株产量,增加分蘖和开叉,提高了菜籽品质和含油量。2018年,农场的小麦千斤高产攻关田有2600多亩、800斤高产攻关田有近1.7万亩,油菜的高产田亩产最高将近400斤。
油菜高产示范区
马铃薯高产示范区
据介绍,农场已经实现种子精选率100%,确保种子芽率、千粒重指标,达到全面积一等种子下地,田间壮苗率达到93%,为后期产量筑牢基础。农场还在一队建成了呼伦贝尔地区首条万吨粮食烘干生产线,生产线整体采用电控自动化,包含上粮自动、清选自动、烘干自动、入仓自动、循环自动、出粮自动,真正实现从田间到场院到仓储全程机械化。湿粮不落地、烘干效率高、粮食籽粒性状保持完好,大幅度提升了原粮等级,订单农业促进了发展,实现质优促价优。
莫拐农场还着力发展高效作物种植,促进种植业结构优化,促进农场增效、职工增收。立足本地气候特点和资源优势,去年8月份引进了原农垦职工创办的呼伦贝尔资粮道地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打造北方道地药材莫拐种植基地,计划3年时间发展到3万亩,现已完成8900亩中草药种植。针对近年来旱情逐渐加重的趋势,农场还积极开展马铃薯高产试验示范,试验基地的马铃薯采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措施,长势整齐旺盛,预计比不用滴灌产量至少提高20%,效果明显。
合适佳公司的芥花油生产线
参观油菜高产示范片
岭西各农场农业实行统一经营,油菜种植面积约200万亩,年产优质油菜籽约30万吨,农垦集团因此被认定为全国最大的绿色油菜籽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这些油菜籽统一由农垦集团所属的自治区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合适佳食品公司加工,采用全自动化控制物理压榨工艺,年产“苍茫谣”品牌芥花油11万吨。在今年7月19日央视七套栏目《乡约》走进呼伦贝尔农垦现场录制节目中,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喜为农垦代言时指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生产的芥花油属于高端食用油,中国作物协会、油料专业委员会评价“苍茫谣”芥花油,具有好生态、好原料、好工艺、好品质、好营养的特点。
2016年7月,经中国作物学会油料专家委员会评价组鉴定,给出了“苍茫谣”芥花油“是绿色安全、营养健康、品质最优良的大宗食用植物油,建议加快推广”的评价意见;“苍茫谣”芥花油于2017年9月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正在致力于打造成为健康食用油品类领军民族品牌,充分满足高端消费者对高品质生活的健康需求。
多元化发展——特泥河农牧场
去过很多采摘园,但这家采摘园不同寻常。进入大棚,簇簇绿叶间,葡萄、黄瓜、西红柿等挂满枝头的各色瓜果,让大家瞬间挥去疲惫,踩着松软的泥土,开启免洗即食的节奏。这是特泥河农牧场有机肥厂建设的采摘园,园里全部使用自产有机肥,果蔬产品送到农牧场在呼伦贝尔市的直销店,很受市民青睐。
特泥河农牧场场部冰泉小镇有机肥厂以周边牛羊粪便和秸秆为原料,经高温杀菌、杀虫、除臭、腐熟制成有机肥,在偌大的场区,一垄垄地堆放着,竟然没有什么异味。农牧场党委书记刘兆君抓起一把粉末状的肥料介绍说,这里年生产有机肥1.5万吨,有机质含量达35%,农牧场按每亩1吨施用有机肥,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量,而且营养元素齐全、肥效持久,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保墒能力和抗旱能力,对改造中低产田效果尤其明显。刘兆君说,发展有机肥是建设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实现农牧有机结合的关键环节,而且改善环境,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但是有机肥生产成本较高,万吨成本达到200万元,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如果国家有支持或奖励化肥减量、保护黑土地等的政策,我一个连队就能建起5万吨的有机肥厂。”刘兆君说。
特泥河果蔬采摘基地
采摘园有机西瓜熟了
齐人高的车轮、攀上六级台阶才能进入带液压减震的驾驶舱……特泥河农牧场四队8辆258马力的“黄巨人”纽荷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在天高地阔的背景下,格外具有视觉冲击力。刘兆君介绍,四队是农牧结合的生产队,拥有耕地4万亩,农机总动力4700马力,固定资产总值2790万元,田间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四队党支部坚持职工教育和职工大会制度,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和技术大比武,全队取得综合亩效益全场第一的佳绩,是全场农机发展和“五个标准化”建设的典型。特泥河大力引进先进的大型农机装备,大大缩短了春播和秋收的时间,助力粮油丰产丰收。积极发展马铃薯、水飞蓟、甜菜等高效作物种植,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养殖。2018年农牧场被集团公司评为高产高效种植单位、多元化发展先进单位。
特泥河有机肥厂
整齐停放的大农机
前不久,由京东集团和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合作共建的“京东农场”落户特泥河农牧场。此次合作,目的是运用京东农场溯源系统,通过严格管控农业投入品和农事行为,打造高品质绿色粮食生产基地,提供优质有机农产品。此次合作标志着特泥河插上了机械化、科技化的两翼,发展绿色农业、打造大健康产业将迈上新台阶。
农牧结合新探索——谢尔塔拉农牧场
“谢尔塔拉十年九旱,是呼伦贝尔地区典型的旱区。今年直到6月中旬才下第一场雨,如果没有灌溉,只能有10万亩播种,将有20万亩颗粒无收。”站在扬水站山顶,谢尔塔拉农牧场场长刘爱荣深有感触地说。谢尔塔拉的灌溉设施最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累计投资2亿多元,已经修建了2个高程30多米的扬水站,共安装铺设田间输水管线500多公里,拥有蓄水池15座,喷灌设备460台(套),水浇地面积达到25万亩,约占全场32万亩耕地的八成,彻底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
谢尔塔拉节水灌溉金黄的油菜花、绿色的麦田,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生机勃勃。背后,是“智墒”监控系统在实时监测土壤的温湿度和作物的生长状态,并根据气候状况计算补水量,自动控制大型自走式喷灌机启动模拟降雨式喷灌。“今年正常年景偏上,小麦亩产500斤以上,油菜260-270斤。”刘爱荣成竹在胸。谢尔塔拉是三河牛的故乡,三河牛耐寒,耐粗饲,适宜放牧,适应性能强,遗传性能稳定,是农垦人依托草原培育出来的、适应高寒地区最好的乳肉兼用型牛品种。谢尔塔拉的三河牛种畜场是国家级重点种公牛站,年饲养三河公牛400余头,年细管冻精200万枚,用于各地改良品种。种畜场有一头体长2米、体重1542公斤的特级种公牛,它平时踱着方步,瞪着铜铃大眼,不怒自威、气场强大。待它不耐烦被人拍照而沉声吼叫,周边的伙伴群起响应,真可谓“最牛”的牛!
谢尔塔拉农牧场喷灌马铃薯作业
三河牛科技馆全景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局长胡兆民指出,谢尔塔拉农牧场要以三河牛种畜场作为垦区畜牧业发展的龙头单位,以发展成为对标国际、国内一流的种牛场为方向;要以第一、第二牧场和三河牛种畜场为支撑点,打造垦区畜牧业发展旗帜和标杆。第一牧场是三河牛的核心种群所在地。远眺第一牧场,一群牛在牛舍外边的草场悠闲地采食、晒太阳。具有畜牧专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职称的刘爱荣介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草畜矛盾,恢复呼伦贝尔大草原昔日的美丽,2015年以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中科院、中国农大等单位合作,建设“生态草牧业示范区”项目,开展天然牧草改良、人工草地种植、退牧还草等试验。项目通过草原改良提高产草量,通过夏天放牧冬天舍饲把牛养好,同时在一部分耕地种上牧草,供应冬季牛场舍饲所需。刘爱荣说,项目实施5年来,草原上又能看见黄花菜、蒲公英,以及防风、柴胡等中药材和天然的草原蘑菇了,草的品种丰富起来了,草原正在逐步恢复到原生态。
参观三河牛文化馆
三河牛,真牛!
生态草牧业示范区试验带动了谢尔塔拉“为牧而农,由农转牧”——农牧场把一部分水浇地拿来种植紫花苜蓿、燕麦草、青贮玉米等饲料,效益比种粮有较大提升,同时为做强做大畜牧业提供了基础保障,找到了一条农牧紧密结合、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途径。
在原生态牧场采食的三河牛【后记】此次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之行,深入农场企业、田间地头采访调研,总体感受可以用“绿、新、好”三个字来概括:绿——有着高颜值的原生态环境,坚持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产出品质优良的绿色有机产品;新——积极发展高效作物种植、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新产业,发展农旅融合、农牧融合新业态,汇聚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好——保持了农垦好传统,形成了以大健康理念为统领的好思路,兴垦富民的美好前景可期。祝愿在“绿”中求“新”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