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各地喜庆农民丰收节
来源: | 作者:河南日报
  东:“三链同构”开新局
  9月23日上午,伴随着《欢天喜地庆丰收》的战鼓表演,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夏邑县分会场活动在该县太平镇拉开帷幕。
  现场,由玉米拼成的“丰”字巨幅主题图案格外醒目,5个盛满大枣、花生、红豆等农作物的器皿依次排开,寓意着五谷丰登,硕果累累。农民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热热闹闹庆丰收、喜气洋洋过节日。
  “今年又是大丰收,高兴啊!”前来参加丰收节的太平镇高楼村70岁的村民李秀英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家种了14个大棚的经济作物,年收入20多万元,今年家里的小麦
  高产,平均一亩约1500斤。
  活动现场,优秀的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有突出贡献的带贫致富龙头企业分别获颁商丘市“十佳农民”“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十佳带贫龙头企业”奖项。
  此外,夏邑县分会场还举办了丰收成果展、农耕文明暨新型农机装备展、庆丰收大型摄影展、地方特色小吃展、农民徒步大赛以及智慧农业观摩等一系列活动,全面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商丘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三链同构”扎实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局面、新风貌。(王平 刘梦珂)
  南:“四彩农业”呈多彩
  9月23日上午,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临颍县分会场活动现场,该县窝城镇湖里曹村农民曹耀平开心地告诉记者,去年一斤辣椒七八元,今年八九元,他家50亩辣椒,每亩地都比上年多收了几十斤,这真是一个增产丰收的好年份。
  近年来,临颍县形成了30多万亩的辣椒种植规模,年产量占全国的18%;同时,该县汇集了老干妈、南德等辣椒深加工企业,带动1200多户困难群众实现增收。
  农业搭乘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车,是临颍县现代农业的一大特点。近年来,临颍县大力发展“红”(小辣椒)、“黄”(烟叶)、“白”(大蒜)、“绿”(蔬菜)“四彩”农业,形成了60万亩高效农业发展格局。该县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县优势,推动农业特色产品网上行,发展“订单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加快。目前,该县主要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突破80%,2018年农民人均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344元。(郭海方 通讯员 马甲恒 韩静)
  西:“核桃之乡”庆丰收
  “尝尝这个琥珀桃仁,我们合作社还有核桃油、核桃工艺品等。”9月23日,卢氏县香胜轩核桃合作社经理张卢峰一边给顾客装袋,一边介绍着产品。当天,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卢氏县分会场活动在该县官道口镇豫西百草园开幕。
  开幕式上,主办方重点推介了卢氏核桃、黑木耳、连翘等6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的特色农产品,举行了“十大三农人物”表彰、“美丽乡村”书画摄影民间文艺作品展等系列活动。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横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脉,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平均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中国核桃适生区中心地带,有“核桃之乡”的美称。
  目前该县已经建起了3个万亩核桃基地,以及10个千亩核桃基地,全县核桃挂果面积40万亩,年产值达4.8亿元。全县群众来自核桃产业的收入年人均1454元,其中惠及贫困户8504户。核桃产业蓬勃兴起,核桃露、琥珀桃仁、核桃油、核桃工艺品、烤核桃等9大系列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国内各大城市。(王小萍 通讯员 聂金峰 王万红)
  北:农耕杂技展风韵
  9月23日上午,濮阳市华龙区东北庄村杂技文化园成了欢乐的海洋,农民朋友们擂响锣鼓,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到来。
  作为河南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分会场之一,濮阳市以“龙乡杂技展风韵,丰收欢庆新时代”为主题,举办全市农民庆丰收、成果展示晒丰收、全民参与享丰收、农特产品展示促丰收4项活动。其中,在东北
  庄杂技园区开展花车巡游、秧歌、舞狮等民俗表演,联合豫龙智慧农庄、登星牡丹园等园区,开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活动,在大集古镇进行农特产品集中展示,组织电商企业开展产销对接,帮助农民实现丰产丰收。
  据介绍,东北庄村有“杂技世家”80余户,杂技艺人400余名,是中国杂技协会命名的“杂技之乡”,与河北吴桥并称“杂技南北两故里”。(王映 马鹏宇 通讯员 宗永刚)
  酥梨飘香迎客来
  金秋时节,酥梨飘香。9月22日下午,记者走进济源市五龙口镇马村梨园,看到绿中泛黄的酥梨挂满了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装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来自山西晋城、河北邯郸等地的游客,自驾来到这里体验采摘的乐趣,分享丰收的喜悦。
  马村地处孔山脚下、沁河北岸,属沙质土壤,且水位浅,特别适宜酥梨生长。“天赐宝地三千亩,树移他乡梨不甜”“三钎一眼井,泉水清凌凌”……这些在当地流传已久的民谣,彰显了马村优越的水土特质。
  “来,大家先吃个梨,非常甜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杨烈奇一边请记者品尝酥梨,一边介绍村里种植酥梨的情况。当地农民种植的梨树有30余个品种,以酥梨为主。目前,510户村民家家都种植酥梨,全村酥梨种植面积达2800亩,年收获酥梨500万公斤,总收入达1500余万元,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马村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酥梨种植、管理方面,由传统模式向科学管理转变,向品质要效益,马村酥梨先后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马村酥梨的知名度逐年提高,前来订购酥梨和认养梨树者也越来越多。
  “这里的酥梨味甜、香脆、渣少、汁多,我们每年都来购买几十箱酥梨。5年前,我们在这里认养了6棵梨树,今天采摘了40箱酥梨。”来自沁阳市一家企业的工作人员商坤坤一边采摘一边说。
  在梨农张小柯的梨园,她正和工人们精心分拣、装箱刚刚从树上采摘下来的酥梨。她告诉记者,她家种了2亩酥梨,8月初就有订单,目前已卖出800多箱。
  谈及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杨烈奇信心十足:“村里将通过土地流转、梨农入股、产品深加工等形式,推进智慧梨园建设,致力打造集高效农业、旅游观光、休闲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旅游。”。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