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包鼓了面子有了 渭南乡村振兴迎“蝶变”
来源: | 作者:人民网-陕西频道
  1767.7亿元,1186倍;526.6亿元,525倍;11655元,97倍;这一组组数字背后,是渭水河畔、华山脚下,渭南奋力书写的一幅幅从落后走向繁荣、从贫穷走向富足的动人画卷。
  苹果红彤彤、玉米金灿灿,陕西“关中粮仓”丰收的季节伴香而来, “2018年渭南全市生产总值达1767.7亿元,是1949年的1186倍,人均GDP是1949年的434倍。其中,全市农业总产值达526.6亿元,是1949年的525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55元,是1978年的97倍;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由2015年的14.1%降到现在的1.8%。“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在“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说,今日之渭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社会大局安定祥和,全市干部群众正昂首阔步迈上新征程、奋斗新时代。
  大荔万亩冬枣示范园。(资料图)吴超/摄
  从饭碗到蔬果园 量多质优
  提质增效新路子 初显成效

  魏建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渭南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变化,决定了农业必须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为此,渭南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据公开数据显示,渭南粮食产量实现“十四连丰”,每年总产稳定在220万吨左右,占到陕西全省粮食总产的五分之一。在果蔬方面,渭南水果面积达到390万亩,总产量达到 460万吨,产值达到160亿元;渭南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24万亩,占陕西省总面积的41%。在主产区,农民收入的80%来自于蔬菜产业,并以此延伸出颇具规模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这其中包括省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7家,其中9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建成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3个,入驻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点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000多个,家庭农场发展到2000多家。
  产品数量多了,质量高了,可是如何卖出去,如何以 “卖得好”倒逼“种得好”,渭南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经验路来。
  一方面,渭南重视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截至目前,渭南有机认证果园达到7万亩,绿色食品认证果园达到105万亩。另一方面,培育本土品牌,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 “金字招牌”。渭南在陕西全省率先打造“白水苹果”、“蒲城酥梨”、“临渭葡萄”、“合阳红提”、“大荔冬枣”五大水果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品牌总价值达133亿元。“蒲城西瓜”成为首个“全国设施优质早熟无籽西瓜基地”。红星美羚羊奶粉成为全国唯一 一家上市的羊乳加工企业,连续12年出口欧盟。值得一提的是,白水苹果、大荔冬枣还进入了金砖厦门会晤、G20杭州峰会等大型国际会议专供水果行列。
  渭南葡萄产业园鸟瞰图
  走进渭南葡萄产业园
  红彤彤的苹果、嘎嘣脆的冬枣、诱人的葡萄……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产品,如何“借船出海”,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为此,渭南市狠抓销售模式创新,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络销售平台,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电子商务运营体系,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苹果“上网售卖”, 白水盛隆果业公司先后入驻淘宝、天猫等电商,2018年全年发货100多万单、销售额近3000万元。西瓜“跨国播种”,渭南农掌门科技公司将西瓜种到缅甸、老挝等国家,面积达15万亩,带动社会经济效益10多亿元。果品“冷库保鲜”,渭南全市建成机械冷库、气调库359座,贮藏能力达100多万吨,已成为陕西全省最大的果品贮藏集散地。
  粮食的连年丰收,果蔬的丰富多产,产业的“金字招牌”,“借船出海”的渭南模式,这些成绩的背后既有渭南持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打下的基础,也有进入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的成绩。
  从“筑巢引凤”到“为凤筑巢”
  “三农”队伍建设 提精气神
  最美乡村道路下邽镇双官路(渭南网信办供图)
  张桥村环村路(资料图) 邓楠/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戏好要靠唱戏人。”近年来,渭南培育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由317名村支部书记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培养致富带头人4316名,1153名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村两委致富带头人占比超过50%。在优化乡镇人才结构方面,配备407名有现代农业、村镇规划等专业特长的乡镇干部。
  “带头人”队伍建设做好了,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培养自己的“土专家”,培养职业农民?
  走上哈佛讲堂的农民曹谢虎,就是渭南自己培养出来的“土专家”,作为新型农民,他善学习、懂经营、会管理,是苹果产业的行家里手,也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被评为“陕西优秀职业农民”。
  “一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农民夜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教授和‘土专家’授课等方式,形成一系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培养大批职业农民。二是引进人才,采取‘外引内培’思路,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陆续建成白水苹果、蒲城酥梨、临渭葡萄等八个省级果业试验站。” 渭南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杨武民说,一大批农业方面的专家、教授、博士、硕士等优秀人才依托试验站,将科技推广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成功开发推广了瑞阳、瑞雪等一系列知名、优质品种,培养带动了当地一批农民”土专家” ”田博士”。
  据悉,目前渭南共建立省级实训基地22个,培育认定职业农民7314人,其中高级职业农民180人。累计培训农村技能人才3万多名,着力激活本土人才“一池春水”。
  在人才培养方面,渭南除了自己“造血”外,更是在招才引才留才方面下大力气,用“乡情”“乡愁”感召人,用机会和平台吸引人。
  90后海归大学生叶君杰,从美国毕业之后,毅然返乡创业,当起了农民,在渭南引进秋葵、红心火龙果等数十种南北动植物,以农产品深加工、销售为支柱,以休闲旅游为引领,建设生态农业、果蔬采摘、观光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型现代农业科技园。
  渭南从2017年至今,三年时间共累计招聘基层人才3400多名。尤其是2018年开始,渭南实施基层千名医生招聘工程,首批196人已经上岗。2019年以来,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2.8万人,创办企业或经济实体2.7万个。
  从腰包鼓了到面子有了
  乡风文明建设 塑形也铸魂
  牒吴农耕文化博物苑(资料图)麦文雄/摄
  “乡风文明就是乡村振兴之魂。如今,农民群众有了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不仅要‘住上好房子、开上好车子’,还要‘过上好日子、活得有面子’。“ 渭南市委书记魏建锋在接受人民网陕西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2018年,《渭南市乡风文明工作导引》出台,从三个方面18项内容对推动乡风文明工作作出指导,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记者在《渭南市乡风文明工作导引》中发现,大到“每年重点培育15个左右市级文明镇和50个左右市级文明村;到2022年年底,实现全市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到村镇总数的50%以上”等目标任务的制定,小到“每个自然村要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人数不少于总人口的15%;农村广播室每天播放时间不少于两小时;红白喜事宴请规格不超过20桌,每桌费用不超过300元”等具体细节实施,都一 一 被写入《导引》,增强了基层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通过在细节上引导,促进文明乡风成为村民的信仰习惯和自觉行动。
  见贤思齐,以榜样的力量引领前行。渭南着力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引领,大力培树和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渭南标杆等先进典型。从司马迁、杨震、王鼎等渭南先贤的家训故事中传承文化根脉;从革命先辈、英雄人物的家训中传承红色基因。从43年矢志从医、一心为民的“三秦楷模”乡医刘永生,到坚守深山27年、关爱乡村留守儿童的乡村教师詹小翠,一批批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成为群众学习的楷模,引领着社会风气向善向好。
  “文明乡风的培养,离不开阵地建设。近年来,我们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通过抓点示范、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宣传、教育、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魏建锋说。
  近年来,渭南不断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全市80%以上的村,达到“十个一”建设标准。发挥村“一约四会”作用(村规民约、乡村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红白理事会实现全覆盖,引导群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比如大荔县,在全域范围内推行绿色殡葬改革,群众丧事平均花费从3.3万元降到1.5万元,2018年全县丧葬事宜节约7000多万元。
  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渭南实现镇文化站、村农家书屋全覆盖,99.7%的行政村建起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个村至少有一支群众文化活动队伍。同时,持续优化“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送戏下乡”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组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的节日”“乡村春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商铺,更好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