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的“归去来”记
资料图:农民正在用桶倒荷包红鲤鱼。程新德 摄
(新中国70年)中国农民的“归去来”记
10月的杭州新宇村,随着荷塘公园里最后一批荷花“谢幕”,莲蓬悄然成熟。村民吴国庆盘算着,今年荷塘的效益应该不错。四年前选择从大城市回乡开发荷塘产业链的他不会想到,曾渴望在城市“出人头地”的自己,兜转之间,在故乡的土地上成就了一番事业。
十余年前,吴国庆走出农村,成为一名城市“打工仔”,辗转多地谋生。当时他的这一轨迹,也折射着20世纪八十年代直至21世纪初,中国城乡流动的大势——农民进城。
新中国成立后,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沉淀在土地上。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化进程加速,城镇居民收入迅速增加。出于对高收入的向往,大量农民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愿望进城务工。
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大规模人口迁徙,改变了亿万中国农民的生存发展方式。另一方面,外来务工者亦成为中国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劳动力补充。有学界研究指出,人口流动对改革开放40年高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0%—30%。
城市在发展,乡村亦在改变。随着“三农”改革、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国乡村面貌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以浙江为例,通过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县域医共体改革等,该省促进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涌流、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一股农民由“去”到“归”的潮流由此出现。
高中毕业就离乡打拼的何琪峰,在离开家乡浙江省淳安县塔心村十余年后,又重新把家安在了山水之中——这一次,他还带回了时下兴起的民宿。
“过去我们村子景色虽好,但交通闭塞,出得去进不来。随着2018年底杭黄高铁的开通,长三角地区的游客来玩简直再方便不过。”何琪峰说,如今他的民宿一年营业额可达300万元(人民币,下同)。
农村电商也是吸引农民归来的“磁铁”。在浙江省武义县楼王村,“武义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目前楼王村的电商在各大平台已开设网店40多家,其中不少都由返乡村民开设,该村日发货量超过2000单,累计全年交易额1.5亿元。
截至2019年6月,浙江拥有活跃的涉农网店2.1万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394.3亿元,同比增长19.9%,折射该省农民返乡创业的热情。
放眼中国,农民“归来”已是当下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累计达780万人,其中农民工占比近70%。
与趋势相伴的是各地有关返乡创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如河南对返乡下乡创业农村电商服务平台进行补贴、对适度规模经营的返乡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及信贷支持;江西对符合创业条件的返乡下乡人员提供最高额度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陕西落实每个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不超200万元的补贴资金……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黄祖辉认为,农民返乡热的背后表明中国城乡发展环境的差距正不断缩小,乡村的发展机遇正在增加。“尤其是中央提出乡村优先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利好政策频频出台,这对外出农民产生了极大的引力。”
他指出,这种变化和趋势将对中国农村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使乡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向高级化转变,同时加快农村产业和人口在乡村空间的集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