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着力“六化”推进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
务川自治县现有17个500亩以上坝区,涉及12个乡镇(街道)26个行政村,坝区耕地总面积2.63万亩,总户数11842户47250人坝区内已修建机耕道335.9公里、设施大棚196亩、可服务于坝区总冷库库容1100吨,坝区水利设施有效灌溉面积11667亩,拥有农机1568台(套);坝区内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8个;坝区内土地流转总面积8955亩,涉及农户3656户。为扎实抓好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坝区培育成现代山地农业“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县委、政府高度重视500亩以上坝区建设和产业结调整工作, 将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抓手、主阵地和突破口,始终坚持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大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发展优质稻、蔬菜、草本中药材、特色杂粮、食用菌等高效经济作物,强力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进产业经营规模化。成立县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以农业农村、财政、发改、水利、等单位为成员的产业发展工作专班,指导坝区因地制宜精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及区域优势优良品种,培育引进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制定500亩以上坝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坝一策”实施方案;每个坝区定位“绿色稻+”、蔬菜(辣椒)、烟叶、中药材等1-2个主导产业和2-3个特色产业,构建起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经营格局。
二是围绕资源配置抓好规划推进产业经营基地化。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坝区产业发展,组成工作专班,立足坝区资源,对17个坝区产业进行摸底规划,因地制宜编制《务川自治县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一坝一策”实施方案》,着力“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占市场”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基地、有技术、有市场潜力的龙头企业;继续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土地确权成果,推进成果利用,使500亩以上坝区土地流转面积持续增加,大力创办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坝区产业“一坝一业、一坝一特”适度规模发展。
三是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产业经营集约化。着力建成“田成方、土成块、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械化、喷滴灌”标准化生产体系,重点抓好农业水利建设,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坝区高标准农田。抓好生产便道、排灌设施、机耕道、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增强耕地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装备,抓好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产后分拣、包装、冷链物流、保鲜储藏等配套设施建设,扩大农用机械普及率,推广适用于新兴产业的农业机械,进一步提升产业生产能力、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到目前,全县17个坝区共完成了机耕道335.9公里,田间便道1286公里,灌溉沟渠1600多公里。基本建立涝能排旱能灌的排灌体系。
四是建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产业经营市场化。坚持市场导向,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组织形式,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村集体经济+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积极扶持规模生产经营模式下的农机、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代耕代种、代防代治,推进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经营,实现分工合作、抱团发展。大力推行“村社合一”,建成一批利益联结合理、运营模式新颖、贫困群众参与面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社会资源利用和生产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全县坝区建有各类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3家,加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1238户,带动贫困户5559人,种植优质水稻2355亩,烤烟3960亩,蔬菜8860亩,中药材2560亩,稻+(鱼)1560亩,其他优质特色杂粮4788亩。
五是抓农技培训推进产业经营标准化。整合涉农培训项目资源,在坝区大力开展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为主的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新技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技术培训,让农户掌握1-2门农业生产适用技术,蔬菜瓜果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产技术,产后分拣、包装、冷链物流、保鲜储藏等技能技巧,着力轻简化、机械化、集约化,采用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签订订单合同,统一栽植管护,统一采收、烘干,统一组织销售“五统一”方式发展产业,实行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无公害栽培,积极推进绿色有机栽培,实现坝区“一田多用”“一季多收”“一物多用”、平均亩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5%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不低于40%,产品质量全面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三品一标”认证面积100%。
六是培育产业新业态推进产业经营品牌化。坚持绿色兴农,立足坝区资源,依托坝区现有基础设施、农耕设备、自然景观等资源,将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订单农业、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业结合,大力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新经济增长点、品牌农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