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舒城:手机成为农民生产新农具
程大林,舒城县汤池镇的一个新型农民,自2016年大学毕业返乡后,他开办了农场,种植油茶、山芋、洋葱等各种农作物,并制作粉丝、面条、山芋粉等特色农产品。产品越做越大,为了扩大销路,他做起了直播。现在,他每天下地干活时,总带着三脚架、自拍杆,直播自己耕种、锄草、收获的全过程。他说:“直播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生产流程,制作的工艺,让人们吃着放心。”
程大林的“农家生态园”视频赢得了近百万粉丝,由此,一大批土特产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城市人的餐桌。
“去年,我通过网上售卖赚了近十万元,现在供不应求,有时卖到断货,有的客户付了定金都拿不到货。”程大林自豪地说。
在汤池、在舒城,很多新型农民、返乡大学生、甚至村干部,像程大林一样,从“电商小白”成长为“专业卖家”,都争相当上了销售农产品的主播。他们伴随着直播、短视频的兴起,借助“网红”的力量,展示农村的风土人情,把家乡的农产品牌打到全国各地。
魏霞是百神庙的电商带头人,三十来岁的她,满身的干劲,她开了一家网店,专门销售农产品,如大米、猪肉、咸菜等。说起创业,她很有感慨:“起初家人都不支持,觉得这样干下去不踏实,直到后来网上销售火爆,人们才相信我,大家才支持我。”魏霞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手机一边说。她说,顾客的每一次好评都是他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不但销售靠智能手机,生产更要手机的帮助。
在城关镇石桥村,笔者看到了耳目一新的智慧农业项目,一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大棚映入眼帘,大棚里每畦地里都有一根黑色的水管连着,水管处处均匀地分布着一系列小孔。
“这是水肥一体化大棚。”石桥村书倪合国掏出手机,打开App,向笔者展示实时监测到的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土壤的盐分、水分等数据。他说,企业主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判断是否需要浇水和施肥,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实现。
让手机服务生产,杭埠镇扶贫办主任李燕翔很有思考。他说,真正让手机成为生产和销售的主力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农民的文化水准要的高,培训要加强;手机好多功能没有真正开发适合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再者,手机流量费让农民也望而却步。因此,建议相关部门能在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智能手机在生产和销售上的大显身手,离不开舒城县的高度重视。据县商务局副局长周世来介绍,今年以来,全县开办培训班六十多多期,培训学员一万二千多人次,有力提升了百姓应用手机的能力和水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