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蓝莓扶贫模式”引热议,产业扶贫正走向更深层次
来源: | 作者:中国日报网
  
       产业扶贫是最基础、最根本,也是最可持续的扶贫方式。但产业扶贫选择何种产业?由谁具体落地运营?如何才能做到长效持久?日前,来自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齐聚农民日报社,就浙江“蓝莓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展开研讨。
  大家认为,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收官”阶段,如何进一步构建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确保贫困户脱贫不返贫,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浙川两省通过系统联动,从蓝莓产业切入,明确扶贫主体,建立长效联农机制,这种“合作扶贫”的思路和方法,标志着产业扶贫正在走向更高阶段、更深层次,对我国下一步扶贫工作,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蓝莓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显示,全球蓝莓种植面积约450多万亩,我国仅有70万亩左右。蓝莓果实富含花青素、多种维生素、SOD等抗氧化成分,具有明目、护肝、抗衰老等功效,在保健市场上享有“抗氧化之王”的美誉,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蓝莓定位为“鲜果”,忽视了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从而导致整个产业发展缓慢。
  浙江蓝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蓝莓产业领军型企业,2010年成立后,历经十年时间,培育成功我国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美1号”新品种。该品种不仅易种、易采、高产、口感好、种植区域广,而且花青素含量高出普通蓝莓品种的7—10倍。
  为了“蓝美1号”的产业化推广,蓝美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蓝莓食品技术研究,推动形成了从研发到种植、深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尤其公司成功提取纯度国际领先的蓝莓花青素,使“蓝美1号”不仅是一种高端鲜果和食品原料,更是高附加值的营养食品和药品原料。
  浙江和四川是东西部对口帮扶省份。2018年,浙江省供销社与四川省供销社签署协议,决定以蓝莓为突破口,进行系统联动,解决40个对口县的长效扶贫问题。这一“扶贫工程”由浙江省社入股的蓝美公司和四川省社的子公司联合组建平台公司,负责具体运营。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合作、市场运作”的原则,浙川两地共同构建起“农户土地入股保底分红、帮扶资金折股量化扶贫对象、平台公司全程技术服务、蓝莓果子保证保障收购”的扶贫模式。
  据了解,其具体做法为:由村经济合作社或种植大户牵头,农户通过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组建蓝莓合作社,平台公司和当地供销社则为合作社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政府给予相应政策支持,共同推进基地建设。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后,公司将在当地投资设立加工厂,并提供加工技术、产品配方、原料供应、委托加工、品牌营销等方面支持。
  产业扶贫,最大的担忧是销售问题。蓝美公司承诺,对“蓝美1号”原料果按市场价保障收购或托底保证收购,并实行二次返利,让蓝莓合作社及农户分享蓝莓加工销售增值收益。同时,公司将提供渠道和品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直接走市场。
  蓝莓产业扶贫模式自成体系,已经形成闭环。目前,该模式已经在四川11个县先行落地运营。蓝美公司计划用三年时间,在四川建成20万亩“蓝美1号”基地,直接解决4000人长期就业,帮助60万人脱贫增收。同时配套建设冻果生产和花青素生产工厂,提供2000个左右就业岗位,为地方政府贡献4亿税收。
  根据测算,贫困农户每种一亩蓝莓,按照亩产3000斤,每斤5元的托底价收购,亩均鲜果销售收入即达15000元;以土地或者帮扶资金量化入股的农户,则将获得公司优先保底分红。
  “蓝莓扶贫模式”尽管启动不久,但成效已经初步显现。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模式可持续、有活力、能推广,给产业扶贫的进一步推进以诸多启发。目前,除了四川,蓝美公司已经与贵州、安徽、湖南等7个省的数十个县政府合作开展产业扶贫。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