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秧苗长得多齐整、穗子多均匀、籽粒多饱满!”
“你闻见没有?空气里还飘着稻米的香味呢!”
……
前不久,以吉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赵兰坡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来到松原市前郭县县套浩太乡沙家围子村,对种植大户朱洪德的600亩盐碱地改良种植水稻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测产,水稻的长势让大家非常开心。
盐碱地改良第三年后的水稻。赵永新摄
“今年水稻的长势均匀度有了很大提高,会显著提高水稻的产量!”土壤肥料专家、吉林省农科院土壤学科带头人任军研究员边看边说。
实际测产结果说明了这一点:亩产619.7 公斤,达到当地高产田的水平。
要知道,这片稻田可不是普通的稻田,改良之前还是不长庄稼的重度盐碱地。
“你看,示范基地周围就是没改良的盐碱地,已撂荒好多年了。”赵兰坡是东三省有名的盐碱地治理专家,跟盐碱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稻田的周边就是大片的盐碱地,里面除了稀稀拉拉的碱蓬、碱蒿,就是裸露出来的白花花的干土。
改良前的盐碱地。赵永新摄
据赵兰坡介绍,这里地处松嫩平原中西部,是世界三大苏打盐渍土集中分布区之一,总面积超过3000万亩。“这一地区盐碱土壤发育充分,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pH值都在10.0以上。加上这里风沙多、生态环境恶劣,盐碱地治理难度非常大。”
“如果不是胡老师用他的先进技术对盐碱地进行改良,怎么也长不出这么好的水稻!”身材敦实、脸色黑红的朱洪德深有体会地说,“还是得相信科学!”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土地整理,一些老板不知道盐碱地的厉害,都想承包盐碱地发财,结果是“开着奔驰宝马来、穿着裤衩走”,血本无归。
“要想改良盐碱地,没有先进的技术可不行。这不,2016年我三上中国农大,找胡老师取经。”说到这里,朱洪德笑了。
他说的“胡老师”,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胡树文先后到加拿大、美国留学、工作7年,成为高分子材料专家。2006年,他受聘回到中国农大后,先是研究功能性肥料,后来把研究重点转向盐碱地生态修复、中低产田改良上。
“土壤是农业之母,对粮食生产的作用更重要、更有意义。”胡树文说,“中国的盐碱地有5亿亩,可以改良、种庄稼的约2亿亩,是宝贵的战略后备资源,改良前景巨大。”
经过几年的潜心摸索,他终于找到了土壤治理的“门道”。此后,他带领研究团队常年扎根东北松嫩平原,一心扑在盐碱地改良上。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们不仅开发出高效的盐碱地脱盐剂,还总结出一整套盐碱地高效脱盐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体系。截至目前,这套技术体系已在白城、松原、大庆等地示范推广 50 万余亩,水稻平均亩产达到 500 公斤,与常规稻田的产量不相上下。
改良处理后的水稻和常规种植的水稻对比。左为胡树文,右为他的博士研究生。赵永新摄
“之所以谈了三次才决定和朱洪德合作,并不是我故意难为他,而是要看看他的对盐碱地改良这件事情的诚心。”胡树文说,“盐碱地改良不容易,既需要一定投入,还必须严格按科学办事。有些种植大户刚开始还听我们的,到后来就觉得挺简单、半听半不听的,改良的效果很难稳定,有的甚至逐年变差。”
“我可是严格按照胡老师说的办,从土地整理到排水时间,从施什么肥到选哪个品种,一点都不打马虎眼,结果是当年改良当年见效,第三年就开始赚钱了。”朱洪德笑着说,2016年改良当年亩500公斤、第二年接近550公斤。“今年我又听胡老师的,改种高品质的品种,从育苗到插秧,再到田间管理,每个环节精细控制,产量和品质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种植大户朱洪德和他在改良后的盐碱地上种植的水稻。赵永新摄
“另外,今年胡老师认为今年稻田里的盐分更低、水质更好,可以试着在稻田里养河蟹、养鱼,结果都成功了。”他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6月插完秧后,他拿出两块稻田,分别放养河蟹、鱼。“河蟹和鱼都长得挺好,现在一只河蟹有2两重,鲫鱼、白鱼放苗的时候一寸左右,现在都长到两寸多了。明年我准备在全部稻田里养鱼养蟹,又会多出一笔收入。”
稻田里养的河蟹。胡树文摄
“改良盐碱地的成本不低吧?”记者问。
“天上不会掉馅饼,盐碱地改良不投钱咋行?但钱不会白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早就赚回来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改良一亩盐碱地一次性投入2000元左右,种两年稻子就全部回本了。“我听胡老师的主意,按绿色食品的要求种高品质水稻品种,并采用订单农业的新路子。由于大米营养好、品质高,今年就有55亩水稻订给外地客户了,一亩地的订金是3000-5000块,大米收获后我快递给订户,效益比传统的‘卖大米’高多了!”
朱洪德告诉记者,除了前郭县的600亩,他2017年还在农安县哈拉海镇承包了1400亩盐碱地,采用胡树文的技术进行改良、种水稻,效果也不错。“从目前的长势看,这1400亩水稻每亩打600公斤不成问题。”朱洪德说,“只要相信科学、按科学办事,就不会吃亏。明年我准备再承包1800亩,还按胡老师的办法干。”
盐碱地改良后会不会重新盐碱化?
“不会。”赵兰坡告诉记者,“我跟踪胡老师的项目四五年了,他们设计的改良方案就是‘一次改良、长久见效、科学培肥、合理种植’,结果真是如此。你想想,改良后每年都要浇水、排水,所以土壤里的盐分只会减少、不会增加。”
望着周围大片的盐碱地,赵兰坡说:“这四五年的实践证明,胡老师的改良措施速度快、效果好、效益高,真应该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