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县:搭好“三个平台”引导“农业专家”精准服务脱贫攻坚
近年来,关岭县紧紧抓住“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的契机,用好用活产业革命“八要素”,积极引导8名科技副职、13名科技特派员以及80名农业辅导员深入一线服务产业革命,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在农业技术指导队伍的帮助下,全县共实施关岭牛养殖17.2万头,生猪养殖14.56万头,牧草种植10.5万亩,蔬菜种植21.5万亩,水果种植11.7万亩,中药材种植2.7万亩,花椒种植3.5万亩,产业扶贫硬仗取得阶段性胜利。
搭建管理平台,凝聚帮扶力量。为确保每一名专家都能够发挥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关岭紧紧围绕全县贫困村产业发展状况,根据专家优势特点实施精细化管理。一是整合资源统一管理。积极争取省内外科研院校对关岭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同青岛农业大学、贵州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教授、专家共21人作为关岭产业发展技术顾问。充分整合各级农业专家资源,通过建立关岭自治县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库对专家进行统一调度管理,目前纳入专家库管理专家共46人,其中省市选派专家8人。二是分组分类精准匹配。围绕县内“牛猪鹅、菜果药”以及食用菌、花椒“6+2”主导产业,根据专家专业领域和主攻方向,组建6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并对照全县深度贫困村所在乡镇、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的乡镇主导产业情况,将农业专家库成员分成34个技术扶贫小组,精准匹配到12个乡镇(街道)32个深度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实现所有深度贫困村农业产业专家全覆盖。三是按季调度定期推进。在精准选派农业专家的基础上,实行一个季度组织专家召开一次现场调度会的方式,定期总结专家服务情况和分析研判全县农业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督促专家主动作为,积极为关岭农业产业技术革命作贡献。去年以来,全县共计组织召开“三农”专家服务工作推进会7次。
搭建联系平台,畅通服务渠道。为破解基层一线技术人才匮乏,产业选择不精准,布局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确保群众找得到专家,专家帮得到群众,关岭县积极采取多种举措畅通群众联系专家渠道。一是信息化联系。采用QQ、微信等信息化交流平台进行推广宣传,县委组织部及时将农业专家有关信息推送到微信公众号,各乡镇(街道)组建专家服务QQ群或微信群,为专家与基层干部群众直接搭建联系平台。此外,开通全县农业专家服务农业产业热线电话,利用电视媒体广泛宣传,建立多渠道联系方式。二是面对面宣传。统一制作专家信息宣传单发放到各乡镇(街道)进行宣传,组织村级干部队伍在召开群众会的过程中着重向群众宣传专家联系方式和推介微信公众号,全县“532”结对帮扶干部在开展贫困户走访慰问的过程中,也积极将农业专家联系方式纳入政策宣传的重要内容。通过面对面的宣传,最大限度让群众了解专家信息。三是一对多帮扶。充分整合县内80名农业辅导员,根据技术专业,将各类农业辅导员通过一帮多的形式全部匹配到全县85个贫困村,实现1个贫困村至少有1名技术人员联系帮扶,并将技术人员个人信息、联系方式、主攻方向等在村级活动场所集中公开,方便干部群众联系。
搭建教育平台,强化技术保障。“三农”专家服务团队积极发挥自身技术、资源等优势,帮助关岭培育农业技术人才,为关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困难和问题。一是技术培训解难题。充分借助省市培训资源和本土专家人才,以村干部、致富带头人、产业大户、优秀青年、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为重点培育对象,推动“三农”专家服务团队下沉到贫困村民组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去年来,省市农业专家共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举办农业技术座谈会或培训会100余次,累计培训农村群众6000余人次。二是调研推广解难题。农业专家紧紧围绕关岭农产品质量提升、单品突破,农业产业市场化、规模化、要素保障、科技支撑、低产作物调减等重点工作开展产业结构调整调研62次,解决技术难题18个,协助关岭完成了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发展规划并制定实施方案,共帮助关岭完成特色产业投保面积1500余亩。二是“牵线搭桥”解难题。省市专家科技服务团在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得同时,还积极为关岭农业产业发展“牵线搭桥”,推动“农校对接”,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目前,已促成贵州大学与上关镇、贵州师范大学与永宁镇、贵州财经大学与坡贡镇等达成农产品销售协议,为关岭引进蔬菜嫁接苗种植等优良品种和成熟农业实用技术,进一步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效提高农作物质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