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在全省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选派农技专家服务乡村,将人才优势和先进理念、技术、信息、经验等转化为安顺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内生动能。
人才下沉 精准匹配产业
记者在镇宁自治县简嘎乡见到科技副乡长彭昭权时,他在播西村百香果种植基地里忙着与“三农”专家团其他成员,为简嘎乡百香果科技示范点建设实地勘测。“按照县委组织的‘夏秋攻势’500亩坝区产业发展要求,一旦科技示范点建设完成,整个简嘎乡百香果产业的果园绿肥种植和酸性土壤改良项目就能得以实现了。”来自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的彭昭权,专业所长就是农业种养殖。
全国韭黄看普定。如今,普定县拥有全国最大的韭黄种植基地。“结合普定县产业发展需求,我们组建‘三种一养’技术服务团队,韭黄专班由第四批市管专家唐承成、化处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姜遥等16位专家组成,重点对韭黄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普定县委组织部俞可介绍。
按照我市蔬菜、茶叶、食用菌、精品水果、生态养殖、辣椒等九大主导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类别,2016年以来,我市共选派“三农”专家1244人,其中科技副职82人、科技特派员138人、农业辅导员1024人到农业园区、乡村服务。全市成立组织机构、明确产业联络员,建库立制、精准匹配,将市、县两级涉农专家及乡村“田秀才”“土专家”纳入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库管理,并以建制县为单位,组建成由“科技副职+科技特派员+农业辅导员+农业创业者”组成的6个农业特色专家团队,充实到全市脱贫攻坚一线,进一步加强了市县乡三级的统筹协调与上下联动,全力推进精准帮扶,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科技下乡 创新驱动发展
“以前只知道种,遇到问题不晓得怎么处理。参加培训以后,好多问题能自己解决了。”
“通过电话、微信联系专家,技术难题一准得到解决!”
在关岭自治县,“三农”专家围绕“村社一体”合作社的牧草种植及关岭牛养殖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组织村支两委负责人及农户进行培训,并利用农闲时进行烤烟生产、芭蕉芋种植、牧草种植管理、澳洲坚果栽培管理等技术进行培训。农户们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交口称赞。
在黄果树旅游区,科技副职王军特地邀请到贵州大学教授前来开展禽类养殖、禽病防治专题培训。“火鸭如何做好防疫?林下鸡怎样提高产蛋率?”农户们的各种疑问在专家教授的专业指导下迎刃而解。
去年第二批万名服务“三农”专家下沉到各村以来,农业专家坚持把实验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进百姓心里。各级专家以农业园区、乡村为平台载体,以服务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破解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培训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
数据见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各地“三农”专家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规划115个,落实发展项目247个,争取财政资金5655万元;推广农业新技术233项,推广农业新品种238个;做好技术攻关8项、成果转化11项;培养致富带头人978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6824人;专家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项目11个,专家领办创办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613万元。
服务“三农” 助力乡村振兴
几年前的紫云自治县板当镇,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深处麻山腹地,既种不出蔬菜也种不出稻谷。去年,两万余亩菌草为板当镇增添了一道道绿色风景,也让贫困的深山村民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然而,受土地经常缺水少肥的困扰,菌草——饲料一体化发展遭遇难题,该如何破解?
今年初,紫云自治县服务“三农”专家们为帮助板当镇排忧解难,把工作例会开到田间地头,先后在板当、大营开展实地考察和研讨,靶向针对板当镇菌草——饲料一体化发展、食用菌种植问题,大营镇魔芋软腐病防治技术积极指导、建言献策。
技术难题得以解决,产业发展瓶颈得到突破,如今板当镇成功实现菌草循环产业链条,开启生态开放、循环发展的扶贫新模式。
在平坝区,凭借大葱脱贫致富的二官村已经跻身亿元富村之列。曾任二官村村主任、现为二官村鼎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肖鼎说:“我们村的产业发展与农村经纪人密不可分,他们当中有销售专家,有种植能手,有管理人才,而这些都得益于‘三农’专家们的培训和指点。”
今年春耕农忙时节,平坝区龙滩村林下坡地试种石斛类等中药材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关键节点,专家团队及时指导,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定调;关岭自治县在专家团队的带领下大力发展起芭蕉种植,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1234”分红机制;自2018年“春风行动”开展以来,紫云自治县专家团队指导完成10.37万亩玉米调减,发展蔬菜种植2.9万亩,精品水果3.5万亩,中药材2.7万亩,食用菌0.07万亩,红芯红薯0.5万亩,饲草饲料0.5万亩,优质葵花0.2万亩……
全市各级农业专家坚持立足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各地的土壤性质、气候特点、传统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入调研、巡回指导,提出产业发展方向, 编制产业发展规划115个、引进落实产业化项目247个,将科学技术的动能播撒到黔中大地田间地头。